党建引领 固本强基
为下一代健康成长奉献光和热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关工委
南昌县是赣鄱首府首县,全国“百强县”,也是全省唯一一个“县级全国文明城市”。多年来,县关工委在各级党政和各级关工委的关心、重视和支持下,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注重强化基层基础,注重加强阵地建设,注重整合各方力量,有效架设起了党委政府联系的青少年的桥梁纽带,被市关工委称为全市关工委“排头兵”,被人民群众称为“关心委”。先后多次被省、市关工委及省直有关部门、南昌市委市政府评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多次在全省关工委会议上介绍经验,中国关工委、省关工委领导多次亲临调研指导,并给予充分肯定。其主要做法是:
一、领导重视,党建引领,“四纳入、四同步、四到位”得到全面落实
南昌县委县政府一直把关工委作为全社会教育青少年的重要组织机构,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县关心下一代工作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大做强“双百工程”的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建带关工委工作意见》等系列文件,关工委工作“四纳入、四同步、四到位”得到全面落实,为关工委开展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一是强化班子建设。2016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相关文件,明确各级党组织主要领导任同级关工委名誉主任,分管党群工作的副书记任同级关工委主任,政府部门一名副职任同级关工委第一副主任,同级退休的老同志任常务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的任职工作机制,职责使命倒逼在职领导同志始终把关工委工作记在心上、干在手上,大大增强了全县关工委工作的力度。
二是打造“五带工程”。依据县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建带关工委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为组长的党建带关工委工作领导小组,把关工委基层组织建设纳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总体布局之中,健全完善责任、协调、联动、保障“四个机制”,着力实施以党建带思想、带组织、带队伍、带工作、带作风的“五带工程”,从基层党建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建设中统筹推动“党建带关建”工作的落实。
三是严格落实“五有”。为推动全县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顺利实施,县委县政府明确关工委工作做到“五有”,即:关工委工作在各级党政年度考核中“有分”、开展各类活动“有钱”、新闻媒体宣传“有影”、领导工作报告“有话”、年度计划和总结“有字”、总结表彰“有位”。当前,关工委工作被列入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年度绩效考核,占总分值的5%;三年来,县关工委工作经费每年以10万元的额度递增,帮扶帮教经费每年达100万元,活动经费每年达204万元,乡镇关工委工作经费突破2万元,村(社区)一级关工委工作经费实报实销给予保障。县、乡、村三级关工委驻会五老工作性补贴参照在职干部标准全部落实到位。
二、强化基层,夯实基础,关工委组织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
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要求,县关工委以创建“五有五好”基层关工委和创“先进县(区)、模范乡(镇)、示范村”活动为工作抓手,推动全县各级关工委组织建设上台阶。
一是组织体系网络化。大力推进农村村级关工委组织向村小组、自然村延伸,城镇社区关工委向楼栋、网格延伸,企业关工委向“两新”组织延伸。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关工委组织1982个,乡镇、村(社区)、村小组关工委组织覆盖率达100%,其中在16个乡镇关工委建有党支部,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骨干五老达9000余人。2018年还创新关工委组织设置,在南昌县广东商会成立关工委组织,初步实现关工委组织“全覆盖”,确保做到哪里有青少年,哪里就有关工委组织。
二是办公场所标准化。推进基层关工委组织实现“一化、两室、三上墙”标准化建设。“一化”即关工委办公室办公电子化,“两室”即有办公室和活动室,“三上墙”即办公场所制度、帮扶措施、活动内容上墙。
三是学习培训常态化。积极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关工委建设,县、乡、村三级关工委每月至少开展一次集中学习活动,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外出参观学习或者专题培训,组织两次以上辖区内参观交流活动,使关工委组织始终做到与时代同步、与青少年同心、与改革开放同进。正因为我们注重强化基层,夯实基础,所以关工委说话有人听、布置任务有人办、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三、发挥五老作用,整合各方力量,关爱活动实现常态化、社会化
县关工委立足新时代青少年的新问题、新需求,充分发挥五老的独特优势和作用,注重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
一是着力立德树人。发挥老同志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全县成立关工委五老报告团300个,报告团成员达881人,先后组织开展“学三史、颂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话70年巨变,颂党的伟绩,传红色基因,做时代新人”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关工委报告团立足点多、面长、线广,以“三字经”“七字歌”“快板书”“三句半”等多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寓教于乐,每年开展各类报告达400余场次,受教育青少年达10万人次,为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着力关爱保护。立足县域滨湖滨水的实际,把暑期“防溺水”“防雷电”作为青少年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发放倡议书、悬挂横幅、立警示牌、义务巡逻和重点水域值守等多种形式,严防青少年安全事故发生。2019年暑期,全县3000余名五老志愿者顶高温、冒酷暑,进学校宣讲、上家门走访、沿水域巡防,取得了未成年人溺水事故“零发生”的历史性胜利。
三是着力帮扶帮教。以“帮思想、帮学习、帮困难、帮就业、帮致富”等“五帮”为抓手,大力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帮教活动。通过“邻帮邻、亲帮亲、人人都来献爱心”和“千名五老进千家、结千对、帮千人”等形式,形成了党政主导、关工委牵线、党员带头、五老出力、多方参与的帮扶帮教工作格局。截至日前,全县9000余名五老与青少年结成“一对一”帮扶帮教对子。特别是帮扶工作中,全县16乡镇建立了30个奖学助学基金组织,资金合计达8000余万元。两年来累计发放奖学助学金达2009万元,奖励资助困难学生3010人次。
在工作中,县关工委创新方式方法,与县志愿者联合会建立联动机制。通过组织联体,吸纳13万余名社工(社会工作者)、志工(志愿者)投身于关心下一代事业中来。通过项目联姻,推进关爱青少年活动项目化,县志联制定年度志愿服务项目时做到与关工委关爱工作有效衔接。2019年县志联推出30个项目中就有22个项目牵涉到关心下一代工作。通过活动联办,涉及青少年的活动中县关工委和县志联相互配合、互相参与、互相支持,形成关工、志工、义工“三工”联袂合力育人的喜人局面。
四、加强阵地建设,丰富活动内容,为青少年办了大量实事好事
县关工委全力抓好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使之成为青少年“巩固知识的家园、增长技能的学园、交流谈心的怡园、互助和谐的家园、培育兴趣的乐园”等“五园”平台。
一是注重建好阵地。在县关工委的推动下,乡镇、村(社区)关工委立足工作实际,积极盘活各类资源,将宗族祠堂、老年活动中心、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以及闲置的公房、民房、屋舍等提升改造,建设各类青少年活动阵地265个,总面积达3.5万平方米,累计投入金额3840万元,实现村村建有活动室、乡乡建有活动站。
二是注重管好阵地。精心选配身体健康、责任心强、有管理能力的五老担任活动阵地的“管家人”。建立健全活动阵地运行的投入、维护、激励等机制,确保活动阵地运行制度化、常态化。同时,多方筹措资金,保障“管家人”各项待遇,使活动阵地有人做事、有规管事、有钱办事,老同志乐意、青少年满意、广大家长中意。
三是注重用好阵地。区分城乡两个维度、课间课外两个时段,针对青少年群体的不同需求和个性化要求,每年投入204万元向社会公益组织购买“冬日暖阳”“守护天使、假期陪童”“安全‘童’行”“讲红色故事、传红色基因”等多项服务,动员一大批志愿者到活动阵地开展志愿服务,采取技能服务、进行课业辅导和举办思想品德讲座等方式开展活动,满足了青少年多种需求,使之真正成为青少年学习、娱乐、交流的场所。
多年来,县、乡镇关工委老同志坚持与在职人员一样,“朝九晚五”上下班,有时还来得更早,甚至节假日加班加点,展现出“献了青春献白发,为了江山为子孙”的银发风采,唱响了关心下一代工作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