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杭州市关工委认真响应党中央和省、市委的号召和决策部署,坚持“儿童优先”理念,部门协同,多措并举,对孤儿、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展开特殊保护、优先保护,防在实处,护到细处,保障疫情期间儿童健康平安。
部门协同帮扶关爱
加强监护缺失儿童救助
充分发挥杭州市关心下一代成员单位协调作用,在新型冠状病毒防疫的关键期,杭州市关工委、市民政局、市检察院、团市委、市妇联等多家单位向社会发布《关于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做好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帮扶关爱工作的通告》,明确“加强摸排询访、普及疫情防护知识、增强防护物资保障、参与解决临时就医困难、关注儿童心理健康、严厉打击疫情防控期间各类侵害儿童权益的行为”等帮扶关爱措施。在原孤儿、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的基础上,及时拓展帮扶关爱对象,将父母因病被隔离后导致暂时性失依的儿童纳入重点帮扶关爱对象,安排杭州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开通疫情防控期间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热线,制定24小时热线接听值班制,引导市民发现儿童监护缺失现象第一时间报告,部门联动,市、区(县市)、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联动,迅速回应儿童临时照料、临时监护需求,力求1个工作日落实救助保护措施。
机构实施最严封闭式管理
守好门管好人护好童
杭州市全面落实市委抗击疫情的工作部署,全市8家儿童福利机构快速响应,于1月26日实施封闭式管理,第一时间成立院级新型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微信、钉钉、手机APP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知识宣教,提高机构工作人员、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寄养家长和儿童疾病防控意识,制定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多渠道备足防疫物资,精准区分儿童普通感冒与新冠肺炎,对因普通感冒引起的发热儿童采取院内单独隔离,加强诊疗护理,发挥党员先锋作用,争做“添翼先锋”。根据儿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病例报道逐渐增多的实际,杭州市进一步实行最严格的人员进入机构管理措施,做到“六个必须”,即儿童福利机构员工必须园内三班倒;员工及儿童必须戴口罩;员工及儿童必须实行送餐制;亲属接回家且家庭有能力抚养的儿童必须暂缓回院;寄养家长必须每日报告家庭成员情况及儿童健康情况;寄养儿童一旦身体不适,必须立即上报。市局领导到福利机构检查指导均在院门口,用实际行动支持落实儿童福利机构封闭管理,确保机构安全有序零疫情。
询访宣教全面细致
关爱保障优先精准
疫情防控期间,杭州市各街道(乡镇)儿童督导员、各村(社区)关工人员全体动员,进行全面询访摸排,落实“每日报告”和“零报告”,切实掌握儿童基本信息、养育状况、身体状况和家庭防疫物资储备情况,重点对处于居家隔离的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加强关注,动态跟踪儿童体温、情绪、照料情况,通过微信、广播、钉钉等形式向儿童及实际照料人讲解儿童防控知识,引导儿童做到尽量不外出,不到人员密集和空间密闭的场所,不走亲访友,不与呼吸道感染者以及两周内去过疫情高发地区的人接触,主动担任疫情期间父母无法回家陪伴的农村留守儿童“代理家长”。加强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全市15个地区均在春节前提前发放1月份困境儿童生活补贴,同时不因疫情影响2月份困境儿童生活补贴发放,全覆盖、无遗漏。加强儿童心理咨询服务,开通12355青少年服务台防疫心理热线,向社会公布市本级及15个地区防疫心理热线联系电话和服务时间,招募数位具有丰富经验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和疏导志愿服务。落实属地责任,适当向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倾斜发放防疫物资。为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梳理在家抗疫防疫“大礼包”,鼓励儿童充分利用“加长版”寒假,运用“学习强国”平台在家上学、像钟爷爷一样在家锻炼、玩“人民战役总动员”小游戏在家娱乐,实现学而有法、宅而不“慌”。
为童服务温度不减
推出多项线上服务
疫情期间,杭州市进一步优化简化新申请孤儿及困境儿童的审批程序,倡导儿童及其监护人尽量在浙江政务服务网、浙里办APP等非现场方式办理。在认定中,尽量通过部门间信息比对核实,部分材料无法获取的,采用个人承诺方式先行保障,等疫情结束后再补办手续。民政等部门进一步加强对各类线上咨询投诉平台的管控和使用,市民如发现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行为的线索,可以在支付宝上搜索栏输入“杭州检察”进入“检察监督线索举报”平台进行线上实时举报。全市8家儿童福利机构建立寄养家庭线上家访工作制,做好寄养家庭的动态管理与家庭指导工作。机构社工每天利用寄养家长微信群组织寄养家长定时接龙报平安,每天与寄养儿童视频聊天云家访,向寄养儿童及家长宣传防疫知识、辅导家庭消毒技巧,了解寄养儿童日常生活、康复情况及心理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