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华,男,中共党员,1937年11月生于江苏省南京市,退休教师,现任沂源县关工委副主任、市“五老”关爱教育团成员,是沂源县教龄最长的教师。他先后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公益人物、“首届感动山东十佳人物”“十大山东好人”“山东省捐资助学先进个人”等市级以上荣誉称号113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连续五届当选山东省人大代表。
无怨无悔 扎根山区的蒙山牛
1953年,17岁的李振华响应党的号召,告别故乡南京,来到革命老区沂源,扎根沂源教育69载。他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语言关、吃饭关、感情关,背负着父债、妻债、子债,在沂蒙山牢牢扎下了根,默默奉献了半个多世纪。
他多次放弃了进城、回南京、转行、提干的机会,经历了十年“文革”的不幸遭遇,忠孝不能两全的人生遗憾,爱情与事业的艰难抉择,将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和一颗永恒的爱心融进蒙山沂水。沂源的乡亲们为了表达感激之情,自发捐款为他立了一座汉白玉半身雕像。活着而被塑像瞻仰的普通劳动者,从古至今能有几人?这洁白无瑕的汉白玉雕像,凝聚了老区人民的眷眷深情,也叙说着这位教育专家扎根沂蒙山区的动人故事。
大爱无疆 献了青春献终生
从参加工作领到第一个月工资起,李振华就坚持每月拿出工资的四分之一资助贫困学生。69年来,累计捐资助学达152万元,先后资助近2400名贫困学生,其中,他承担所有生活费、学费直到完成学业的学生就有36人。如今,近万元的退休金,他只留500元做生活费,其它全部用作对贫困生的资助。
退休不忘教育,孩子们始终是他的牵挂。1997年,他退休时,把半生仅存的15000元积蓄和5000元国务院特殊津贴,分别捐献给他工作过的3所中学,以他的名字设立了3个“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目前,捐款的人数已达7000多人次,累计筹得资金296万元,资助贫困学生12104名,奖励优秀学生和教师5301人次。他带头捐建12所希望小屋,并担任爱心使者,在其号召下,全县累计捐建225所希望小屋。为了资助更多的贫困生,他退休后到万杰集团朝阳学校打工8年,所得50万薪酬全部捐出。为了给临时急等用钱的学生筹措资金,他甚至利用清晨到校园里捡拾废品卖。
作为一名“五老”志愿者,对孩子,他慷慨、充满爱心;对自己,他却极其俭朴,甚至说吝啬。一辆大金鹿自行车骑了58年,60年前30元买的“钟山表”至今仍戴在手上。他从未穿过西装和皮鞋,一身灰色的中山装洗的已经泛白。他生活清贫,却最富有,他的财富惠及一方山水,一方人。
奉献不止 再续关爱不了情
“既知夕阳无限好,何必消沉等时光”。已是85岁高龄的李振华老人,几乎每一天都是那么忙碌。
他设立了“振华青少年思想疏导热线”,先后与省内外290多名问题青少年保持经常联系。他曾刊发《“转后”与“培优”同样重要》《认真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文章,他利用多种途径和机会,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下一代,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作为全省年龄最大的省人大代表,20多年来提出“中小学开展感恩教育”“学校建立学生心理咨询室”等建议、议案276条。
他创建了“道德讲堂”和“孝德讲堂”,自开班以来,已举办126期,培训学员5360余人次,每到开讲时,期期爆满,影响力相当大,帮助孩子们改掉不良习气,主动做家务,为父母洗脚,深受学员欢迎和家长好评;他通过报告会、座谈会、讲红色故事、讲述自己的经历,教育孩子们知恩图报、奋发有为。作为一名“五老”志愿者,他用自己无微不至的爱心感动并激励着沂蒙山的孩子们。
为了孩子健康成长,他还义务兼任31个单位的政治辅导员、顾问和名誉校长等职。几十年来,他先后在全国各地大、中、小学和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义务作事迹报告3400余场,听众达百万人次,许多听众都是含泪聆听报告……“耕耘心灵无限美,洒向人间都是爱”“从教一生情,甘为孺子牛”等,都是听众发自肺腑对他的评价。
李振华爱撒沂蒙的感人事迹,省市县主要领导曾多次批示,并号召学习。中央、省市为他摄制了《情洒沂蒙山》等17部专题片,编写了《红烛》等8部近200万字的报告文学、话剧,高清数字电影《留住青山》在全国公映。他象征着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他把一份感动、一份情怀、甚至一份敬仰,永远的留在了这片曾经苦难而又深情的土地上,他的故事在泱泱八百里沂蒙山广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