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伊犁霍城县惠远镇央布拉克村,68岁的维吾尔族老人古力加汗?阿斯木正用“包谷馕”式的通俗语言,向农牧民家庭讲述民族团结的故事;在重庆潼南区古溪镇,96岁的肖定有握着泛黄的故事书,二十八年如一日为留守儿童讲述《小兵张嘎》的英雄事迹;在江苏泰州姜堰区天目山街道,73岁的骆宏才正翻着厚厚的材料袋,里面装的不是个人荣誉,而是农村患病孩子的医疗诊断书、补偿申请底稿……
这一个个温暖的身影,正是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国关工委”)35年耕耘路上的生动缩影。自1990年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关工委带领千万“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以白发丹心践行使命,在红色传承、精准帮扶、法治守护、家校共育的战场上,为青少年筑起了一道坚实而温暖的成长防线。
红色铸魂:让信仰的种子在心田扎根
“红巷的灯光,曾照亮过革命先辈的路,今天也要照亮你们的未来!”在武汉武昌红巷,“红巷爷爷”志愿服务队的邓广东老人,正带着孩子们演绎情景剧《三封家书》。这些平均年龄70岁的老党员,都要背下3万余字的讲解词,他们把“状元楼”“北城角”的革命故事编成研学线路,五年来累计开展红色宣讲186场次,让3万名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
红色基因的传承,从来不是枯燥的灌输,而是鲜活的浸润。中国关工委将传承红色基因工程作为铸魂育人的战略性工程,打造出“五老”宣讲、“红色基因地图”“云端红色课堂”等多元载体。2024年11月4日,在人民城市理念提出五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杨浦区“老杨树宣讲汇”全体同志回信:你们结合亲身经历,向市民讲历史,讲党的创新理论,讲新时代上海城市发生的可喜变化,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五年来,全国累计开展党史主题宣讲95.8万场,3.2亿青少年在故事中感悟信仰力量;368个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串珠成链,推出百条红色研学路线,让青少年在行走中赓续红色血脉。
在山西大同,退休教授张日升用废弃校舍建起拒门堡纪念馆。为还原晋北抗战历史,他跨省追踪至内蒙古、左云右玉,走访军烈属后代,修复了22位烈士肖像,半年内完成了3000平方米展馆建设,如今这里每年接待学生超万人;在福建明溪,79岁的张松青放弃省城优渥生活,返乡修缮红色遗址,打造御帘村红色教育基地,接待青少年3万余人次,他还把自己收藏的近百枚珍贵的毛主席像章赠予西藏班学生,为他们讲述翻身农奴得解放的故事。
2022年起,中国关工委将每年7月定为“青少年党史学习月”。浙江宁波“走近历史走向未来”、宁夏固原“108里徒步祭英烈”、广西百色“文秀班”等品牌活动蓬勃开展,84.4万场红色研学、劳动实践、文艺展演,让1.29亿青少年把红色基因“种”进心田。正如“红巷爷爷”们常说的:“纪念馆不是终点,而是火种——它要燃在孩子们心里。”
精准帮扶:把温暖送到孩子最需要的地方
“肖爷爷,我数学进步啦!”在重庆潼南区古溪镇,留守儿童小强举着试卷冲进肖定有家。此前,因父母远程责骂,小强萌生退学念头。96岁的肖定有牵着他走到老槐树下,指着遒劲的枝干说:“娃子,你看这棵老树,它小时候也是棵小苗,风吹雨打,虫咬鸟啄,它要是怕了、蔫了,还能长这么高这么壮吗?学习也一样,遇到点困难就低头认输,那咋行?”二十八年里,肖定有的“黄莲故事会”接待1.5万名儿童,有些儿童后来成长为了国防生、医生、科学家,他用布满皱纹的手,为困境孩子撑起了一片蓝蓝的天。
“哪里有孩子需要帮助,哪里就有关工委爷爷奶奶的身影。”这是孩子们真心发出的感叹。35年来,中国关工委探索出物质帮扶与精神关怀并重、一次性资助与全周期成长并进的精准关爱之路。依托民政、教育、公安大数据,90万名“五老”与190万名困境、流动、留守儿童结成对子,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疼、有人管”。
在四川宣汉,68岁的张宗昭退休后走访数百个困难家庭,推动建成55所留守儿童周末假日寄宿学校。4400余名留守儿童在这里获得“九大关爱”,过去的“调皮蛋”“后进生”,如今变成“星少年”“小标兵”。张宗昭还协调公安部门为89名“黑户娃”落实户口,帮助220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享受保障政策,他说:“党员永不退休,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使命崇高,我愿意为此坚守初心、奋进不止。”
助学扶智的路上,总有“五老”奔波的身影。五年间,全国累计募集助学资金106亿元,资助学生1200万人;24万多个“五老”工作室、校外辅导站遍布城乡,四川宣汉留守儿童周末假日寄宿学校、黑龙江快递员暖心驿站成为民生品牌。在江苏泰州,73岁的骆宏才患有冠心病,心脏装有4根支架,左眼失明、右眼视力仅有0.2,倾注满腔爱心为困难青少年成长做好事、办实事,得知一名农村孩子医疗事故未能获得合理补偿,6次自费奔赴上海与院方辩理沟通,最终帮孩子赢回200多万元医疗补偿款,让困境中的家庭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在江西南昌,伍学花50年帮扶113名困境学子,用做钟点工的收入坚持资助一位低保户的女儿考上硕士。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曾经那些获得过帮助的孩子,长大后纷纷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心愿:把“爷爷奶奶”的爱心接力棒传下去!
乡村振兴的战场上,“五老”同样是生力军。39.6万名老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举办农村青年培训16.7万场次,培养致富带头人30.7万人。安徽太和县72岁的“时代楷模”徐淙祥,既是培育出亩产超800公斤优质小麦的种粮能手,更是青年农人的“引路人”。他在关工委支持下打造青少年科技劳动教育基地,带领196名农业老专家组建32个“银发农技服务所”,把50年种粮经验凝练成农技谚语免费分享,十多年来培训6000余名青年农民,连孙子徐旭东也受其影响,大学毕业后返乡成为乡村振兴先锋。黑龙江铁力市78岁的张道廷,则以“马永顺精神”培育3000余株红松,打造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带领孩子认养树苗、记录生长日记,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扎根童心。这些“五老”用脚步丈量田野,用智慧浇灌希望,让乡村振兴的路上,永远不缺“接棒人”。
法治护航:用守护为青春筑起安全屏障
青少年法治教育,是守护未来的“安全阀”。自2009年起,中国关工委联合司法部等部门连续开展五届“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构建了党委领导、关工委牵头、部门协同、学校实施、社会参与的“五位一体”工作体系。7.5万名“五老”担任法治副校长,1.88万个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落地生根,模拟法庭、法治情景剧、“宪法小卫士”网络答题等品牌活动,年均覆盖千万人次。
安徽淮北的王士宏,创造性融合千年茶文化与调解艺术,提炼出“一杯茶调解法”。“以茶暖人心、说人生、述纷争、找支点、拆面子、置梯子、达协议”,一杯热茶暖人心,七步流程化干戈。30年来,他成功化解矛盾2000余件,“南有六尺巷,北有一杯茶”的美誉传遍全国。在他的带动下,淮北市青少年法治教育“五老”工作室汇聚55名志愿者,组建矛盾调解“闻风到”队、普法宣讲“乡村小喇叭”队,把法治种子播撒到乡村角落。新疆石河子“老军垦法援工作室”的骆小梅、张飚等老政法,将法条编成脱口秀、情景剧,开展巡演210场次,用“棉花田里的物权归属”等本土案例,让3万余名青少年懂法、守法。
针对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等重点群体,“五老”们用耐心唤醒迷途心灵。湖南岳阳创新“四帮一”帮教模式,一名民警、一名教师、一名社区干部、一名“五老”结对帮扶一名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近两年成功转化1167人,转化率达94.2%;
“孩子,这根救生竿能救命,记住怎么用!”在江西德兴市的河边,“中国好人”杨水良正给孩子们演示救援动作。连续9年暑期,他骑着电动车巡逻2万多公里,规劝400余名孩子远离危险水域。在德兴,2760余人组成147支防溺水巡逻队,“五老”们肩扛旗子、手敲铜锣,用脚步织就防护网,实现9年全市中小学生零溺亡的奇迹。
从校园欺凌防治到防溺水宣传,从网络沉迷引导到性侵预防教育,“五老”们的守护无处不在。云南未成年人司法保护项目、西安“向日葵政法关爱”、南京“少年法学院”重庆“莎姐讲故事”等品牌,成为“五老”参与社会治理的鲜活样本。2022年,中国关工委、司法部等五部门首次联合表彰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集体和个人,392个单位、591名个人、757名辅导员获此殊荣,这份荣誉背后,是千万“五老”用责任筑起的法治长城。
家校社共育:让好家风滋养孩子成长
“莫让娇宠溺爱误孩子,莫让过度培训苦孩子!”在湖南岳阳的家庭教育讲座上,“五老”们正宣讲“四莫让、五带头、六坚持”理念。这套由岳阳关工委创新的家庭教育方法,让家长们明白“育人先育己”,如今已成为全国家校社共育的示范样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中国关工委把家庭教育促进工作摆上重要日程,2019年起开展“‘五老’弘扬好家教好家风”主题活动,73万名“五老”带头晒家规、立家训、传家风,大力弘扬中华传统家庭美德。
北京教育系统关工委在全国率先设立120个家校社共育咨询室,400余名“五老”化身“知心爷爷奶奶”,累计服务青少年和家长百余万人次。河南郑州的周慧玲开通“家教良方”抖音号,100多万粉丝、4亿点击量,把家庭教育知识送到全国320万个家庭,被誉为青少年的知心朋友、老师家长的贴心参谋。
针对特殊家庭,“五老”们用真情搭建爱的桥梁。重庆“代理家长”、贵州“尽责优教”讲堂、新疆“三维帮扶”模型精准服务留守儿童家庭;24.9万名“五老”参与心理咨询,服务青少年936万人次。81岁的邓学东在湖南长沙开福区打造首个隔代教育服务中心,编印“隔代教育36计”,开展宣讲100余场,帮助老人掌握科学带娃方法;浙江编印《祖辈的智慧》,推动隔代教育走向专业化,让“爷爷奶奶的爱”更有温度。
理论研究为家校共育注入智力支撑。中国关工委联合社科院、高校发布4本《中国关心下一代蓝皮书》,举办15届海峡两岸关爱下一代成长论坛。厦门关工委主办《两岸家教》刊物,收录台湾文章213篇,推动两岸家教智慧交融;四川、陕西、江苏等地开展大规模社会调研,多项政策建议被采纳,让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道路越走越宽。
党建引领:让“五老”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光芒
“我虽是一辆到站的车,但还有‘半箱油’,还可以再跑一程!”在新疆霍城,68岁的古力加汗?阿斯木成立“桑榆情工作室”,这位维吾尔族老人串巷入户,8年开展民族团结宣讲1000余场次,用行动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初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祖国的未来属于下一代。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关工委成立25周年、30周年之际两次对关心下一代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021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意见》,为关工委工作奠定了政治基础和法律基础。28个省区市、9个副省级城市以党委政府“两办”名义出台实施意见,550件地市级以上文件明确领导体制、经费保障、队伍建设,让关工委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组织体系不断织密建强。全国建立关工委组织百万个,山西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贯通体系,上海、深圳、青岛等地在新业态、楼宇、非公企业建立关工委,实现“哪里有党组织、有老同志和青少年,哪里就有关工委组织”。天津、长春、福州等地探索功能性党组织、“党建带关建联盟”模式,实现关工委与离退休党支部“并轨”,让组织力量更凝聚。
“五老”队伍持续优化提升。全国建立“五老”宣讲、科技、法治、健康、关爱等专业团队11.6万余个,十年累计培训2603万人次。每年推出“最美五老”等典型4万多人,肖定有、张宗昭、王士宏……这些名字背后,是“忠诚敬业、关爱后代、务实创新、无私奉献”的“五老”精神在闪光。
改革创新为关工委工作注入活力。吉林、江苏、浙江、福建等地打造“互联网+关工委”平台,实现组织、人员、项目、资源在线管理;北京、陕西、广西依托高校成立关心下一代研究中心,推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中国关工委争取中央主流媒体支持,各级关工委开通网站697个、微信公众号2586个,关心下一代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持续扩大。
星辰之下,灯火可亲。35年过去,“五老”们仍像68岁的古力加汗·阿斯木那样,用满腔的热忱奔走在民族团结与关爱青少年的路上;像96岁的肖定有那样,在每个周末把小板凳擦得锃亮;像73岁的骆宏才那样,把每一次奔波都当作心脏支架外的又一次跳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五老’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是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力量。”
今天,当我们回望,看见的是白发与童颜并肩,是皱纹与笑脸相映;而当我们眺望,将会看见更多孩子在路上,更多老人正起身......
35年,故事很长,也很短。
长的是山路、是岁月、是白发;短的是一句话——“只要孩子需要,我们就一直在。”
35年,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初心。
初心如炬,照亮童心;关爱如歌,唱向未来!
——谨以此文献给中国关工委成立35周年,献给千百万奔波在关爱路上最可爱可敬的广大“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