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程,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自2009年中国关工委联合司法部等部门启动“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以来,已连续举办五届,形成党委领导、关工委牵头、部门协同、学校实施、社会参与的“五位一体”工作格局,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少年法治教育之路。近五年来,活动覆盖到全国26省市区的200多个地市、1200多个县区、15万余所中小学校,各地累计举办法治教育报告会58.4万场,受教育青少年达1.42亿人次,为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高位推动、系统部署,构建青少年法治教育大格局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意见》要求“持续开展‘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活动”。2022年,中国关工委联合中央政法委、最高法、最高检、司法部、团中央、中国法学会印发《关于开展第五届“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联合中国法学会印发《关于充分发挥会员作用,深入推进“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联合高校举办全国青少年法治教育研修班,每年培训基层法治教育骨干1000多人。各地相继成立了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辽宁还创新建立了关工委与政法委双牵头工作机制,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分工,普遍把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纳入综合绩效考核、平安建设、文明创建等考核评价内容,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创新载体,打造线上线下立体课堂
一是课堂教学提质扩面。全国有7.5万名“五老”担任法治副校长、校外法治辅导员。各地将《宪法》《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治宣讲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做到教材、课时、师资、经费“四落实”。江西协同省法院、省检察院等部门开展法治宣讲微课评比、“法治心育进千校”活动;四川巴中、广西钦州通过“宪法晨读”“普法山歌”把法律条文转化为青少年喜爱的校园文化;西安“五老”法治报告团用普法手势舞、故事情景讲述、红歌联唱等方式让学法变得趣味盎然。
二是实践活动有声有色。中国关工委组织开展全国青少年法治主题征文,各地报送征文达20多万篇。模拟法庭、法治情景剧、法律知识竞赛、“宪法小卫士”网络答题等品牌活动年均覆盖千万人次。山东开展“普法好少年”选拔暨青少年普法知识竞赛,63.5万名中小学生参赛;南京“少年法学院”,针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特点设计课程,通过普法讲座、模拟法庭、旁听庭审、职业体验等,有效提升了法治宣传教育效果;新疆塔城地区联合地委政法委等9家单位,连续举办九届青少年模拟法庭大赛;大连青少年普法“真人秀”《背着书包去远行——与法童行》,生动记录了青少年学法真实场景,体现了较强的育人价值;辽宁本溪组织青少年编演普法教育题材的情景剧、舞台剧,举办故事会、文艺演出,录制了防范校园欺凌、拒绝毒品情景短剧《醒悟》,使青少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法律知识。
三是普法阵地遍地开花。推出校外法治宣传教育中心、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基地等社会教育课堂,利用各类社会教育实践基地,举办贴近法治实践、贴近青少年生活和认知特点的普法培训和主题宣传活动,青少年普法教育平台进一步拓展。全国累计建立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1.88万个,法治文化广场、法治副校长工作室、青少年关护站等阵地遍地开花。江苏全省建立公安派出所关工站2212个,4700多名退休民警及一批在职民警、辅警依托关工站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权益维护等工作。安徽阜南县政法系统关工委创办的“五老法治诊所”,17年来坚持义务为青少年提供法律服务,荣获安徽省2020年十大法治人物,受到省委表彰。
四是数字普法精准滴灌。中国关工委开通青少年普法公众号,推出每周“一课一练”、“学法小公民”网上答题等线上普法活动,参与人数近1600万。五年来,全国开通青少年普法公众号、网站、客户端近万个,推送法治微课、动漫、短视频20余万条,线上参与突破6500万人次。北京《成长对话框》、广西南宁市“空中家长学校”,辽宁本溪《以事说法》系列普法微视频情景剧、洛阳偃师区检察院关工委法治教育视频《春天来了》等成为现象级产品,获得数百万人次观看,有的入选法治进校园“百千万”工程标准化课件,实现了“指尖上的法治教育”。
突出重点,织密重点群体防护网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紧盯重点群体、重点领域、重要环节,推动法治教育精准滴灌、靶向发力。
一是聚焦重点群体。各地将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等作为重点对象,开展“一对一”帮教、“结对子”帮扶、“法治家访”等活动。福建省“穿墙引线让爱回家”亲情拓展营、四川“关爱明天 护航成长”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关爱保护行动,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提供教育援助,在预防“二代”犯罪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湖南开展“春风化雨”特别关爱行动,近5年,全省累计帮教有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34893人,转化27013人,转化率77.4%。南京全市178个派出所关爱工作站,关爱帮教迷途青少年729人。据统计,五年来全国各级关工委教育帮教失足青少年72万人次。
二是聚焦校园安全。围绕防范校园欺凌、防性侵、防诈骗、防网络沉迷、远离毒品等主题,开展“法治进校园”“开学第一课”“护苗行动”等专题教育。北京、福建、江西、山东、广东、广西、宁夏等省区市深入推进法治教育先进学校、“零犯罪学校”“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学校(社区、村镇)”“青少年维权岗”“平安校园”等创建活动,积极营造安全、健康、文明的成长环境。黑龙江制定《助力防治校园欺凌工作行动方案》,并召开合力推进和谐平安校园建设联席会议,大力推进防治校园欺凌工作;山东联合相关部门在全省部署开展“无犯罪、无失管、无受害”三无活动;河北推出了《守护童年,防范网络诈骗》系列节目;上海编印《“沪航成长”宝典》系列普法宣讲读本,完成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善”法有效转化和利用;海南参与“护苗”专项行动,省关工委办公室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禁毒三年大会战工作先进单位”,办公室两名同志荣获“全省禁毒三年大会战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三是聚焦源头治理。中国关工委与最高检、全国妇联联合印发《关于在办理涉案未成年人案件中全面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意见》,并定期联合发布在办理涉案未成年人案件中全面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典型案例,大力推动涉案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辽宁、湖南、江西等地将法治教育与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会矫正工作深度融合,建立“五老调解站”“心理辅导室”等平台,推动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早矫治,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良好效果。四川《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现状及对策建议》调研报告,得到全国人大、四川省人大高度肯定,其中不少对策建议在修订的“两法”中得到采纳。
示范引领,形成比学赶超生动局面
中国关工委将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作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举措,持续加强对活动的组织协调,经报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批复同意,2022年,五部门首次联合表彰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392个单位、591名个人、757名辅导员受到表彰。各地通过现场观摩、经验交流、片区协作,推动“一地创新、全国共享”。云南未成年人司法保护项目、西安新城“向日葵政法关爱”、南京“少年法学院”、重庆“莎姐讲故事”、安徽“一杯茶调解法”等品牌成为“五老”参与社会治理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样本。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关工委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团结带领广大“五老”,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务实的举措,推动“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