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对于母亲残疾、父亲得病的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小姑娘陈小华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她接受了漳州市关工委“金秋助学”活动资助的4000元钱,这些钱解决了她上大学的第一笔费用。在漳州,“金秋助学”活动开展22年来,已经资助了像陈小华一样的贫困学生近10万名,发放助学资金近2亿元。
金秋早部署 助学献真情
每年八、九月,贫困生“上学难”的问题,便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然而,漳州市关工委开展的“金秋助学”活动把爱心撒遍漳州大地,为贫困学子送去关爱,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化作雨露,滋润进了千家万户,帮助他们圆了读书梦。
今年来,漳州市关工委早部署、深发动,积极推动“金秋助学”工作。7月份,市关工委及时下发通知,要求各级关工委继续开展“金秋助学”工作。各县(市、区)、市直关工委纷纷迅速行动起来,组织广大“五老”和工作人员入户、入校进行调查摸底,经过严格审核身份和对比筛查,谨慎研究后确定今年资助对象。据统计,全市各级关工委筹集助学善款1430多万元,资助我市家庭贫困大学生6400多人。其中,市关工委和市教育局共扶助贫困准大学生40名,市关工委出资12万元,市教育局出资4万元,每个对象的受助金额为4000元。这沉甸甸的数字,是漳州社会各界浓浓爱心的硕果,它凝聚着各级关工委做好“金秋助学”的决心和汗水,饱含着贫困学子深深的感恩之情。
各界齐参与 爱心暖人间
“金秋助学”活动作为一项公益性活动,募集助学资金贯穿整个活动过程,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在各级关工委的积极推动下,社会各界慷慨解囊,浓浓爱心涌动漳州。全国自强模范、身残志坚的郑声滔,出资100万元设立关爱基金,帮助残疾和贫困学生圆梦大学;“中国好人”程学勤不顾家庭困难,筹集25万元注入关工委关爱基金;海新集团今年资助贫困生50名,每人4000元;嘉峰食品有限公司出资50万元,资助20名大学生;平和霞寨镇积极发动庙宇、宗亲,筹集助学款5.1万元……香火钱、养老金、庆典款、慰问金变成了助学金,变成了助推寒门学子放飞梦想的善款。
长效重机制 助梦促和谐
“金秋助学”从1995年最初的单一资助起步到现在形成市县联动、立体帮扶规模,这是我市各级关工委拓展助学对象、创新助学形式、延伸助学链条、深化助学内容而取得的可喜成绩;也是构建助学长效机制,促进“金秋助学”永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各级关工委多措并举,设立关爱基金,掀起捐资助学热潮:漳浦县赤湖镇村村都有关爱基金,总额572万元;东山县前楼镇各村关爱基金超过700万元。今年,平和县通过杨秀理助学金、县关工委助学金等渠道,筹措助学资金112万元;南靖县关工委联合慈善总会、县教育局等部门多渠道集资,并发动广州利世慈善基金会、泉州南靖商会等爱心人士助学,筹集助学资金55万元;诏安工业园区关工委与区工会共同开展了以“解决区内企业农民工子女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帮扶活动,帮助16家企业22位农民工解决了子女入学问题。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帮助一名困难学子,就是帮助一个困难家庭。漳州市关工委主任李天森说,“我们将发动更多有爱心的单位和个人参与到关心下一代事业中来。加大精准帮扶力度,帮助贫困家庭子女圆大学梦”。“金秋助学”是全社会用爱心和责任搭起的希望桥梁,梦想仍在继续,爱心仍在传递,相信学子们定能担负起爱心的希冀,飞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