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陕西省西安市关工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党建带关建”,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品牌创建为突破口,在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上积极探索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典型性、创新性和推广性的经验与做法。
一、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全域覆盖的组织网络
(一)高位推动,健全制度保障体系
以中办、国办《意见》和省委办、省政府办的《措施》为指引,西安市积极推动四级党委将关工委工作纳入党建工作总体布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关心下一代工作,市关工委每年向市委汇报工作,市委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作出批示指示并参与关工委重大工作和活动。每年六一,市委办公厅用电子屏幕展示关爱工作图片。市财政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仍保障市关工委经费。未央区开展“织网、赋能、再提升”行动,区委书记听取关工委工作汇报,区长亲临调研,组织部长协调解决问题,区委办、区政府办印发文件明确“大关工”格局。各区县纷纷跟进,出台配套文件,建立联席会议、考核督导等制度,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支持、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二)全域覆盖,织密基层组织网络
按照“党组织建到哪里,关工委就延伸到哪里”的原则及“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思路,市关工委实现了四级关爱网络全覆盖。纵向,在13个区县、2个开发区,37个乡镇、60个街道,853个行政村、914个社区均设立了关工委组织;横向,在33个县直单位、527所中小学校、9所职业院校、29家国有企业、842家民营企业及社会组织中建立工作机构。市关工委还指导西安老年大学、军人事务局、法院、教育局、西安温州商会、陕西安徽商会成立了关工委组织,今年还督促西咸新区、浐灞国际港、航天基地成立了关工委组织。鄠邑区创新构建“四横八纵”体系,“四横”涵盖区、街道、部门、村社四级关工委,“八纵”整合“五老”、报告团等八类工作力量。未央区10个街道327个社区(村)成立了关工委组织,区教育局一次性成立76个关工委组织。
二、创新工作机制,激发基层组织活力
(一)建强“五老”队伍,夯实人才支撑
实施“五老”队伍提质工程,精准选拔、分类培育、典型引领,打造专业化工作力量。目前,全市“五老”总数达7万人,其中经常参与志愿活动13000余人、校外辅导员1640人、法治副校长1460人、帮教“五老”565人。市关工委组建五老报告团、家庭教育委员会(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法治报告团、艺术委员会、书画委员会、爱心志愿者服务团等6大工作团队,吸纳国家和省市级模范、先进、专家,形成457名老中青结合的人才梯队。联合教育局开展“五老进校园”系列活动,组建189人五老专业团队,以“订单式”深入中小学开展党史、法治、家庭教育、心理健康、艺术教育等系列活动;法治报告团围绕“关爱明天 普法先行”,每年开展300多场次青少年法治教育宣传活动;家庭教育试点工作吸纳高校学者教授等,打造 323 个试点单位,并构建“社区家长学校 + 学生心理辅导室 + 社会服务机构”服务网络。市公安局组建“警护未来”宣讲团,建立了法治教育进校园、进社区特色工作机制。
(二)打造特色品牌,形成示范效应
市关工委联合教育、团委等单位,打造“老少牵手 结对帮扶”“青少年征文大赛”“爱心助力大学梦”公益助学、“为爱阅读”主题诵读、老少书画展、文明小公民评选、主题夏令营等工作品牌,深受社会各界和家长的认可。2023年以来,全市打造13个工作品牌,周至县的“125”基层工作法,带动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长安区挖掘整合19个红色教育基地和传统文化场馆开展实践活动;经开区打造“经开长安花”品牌,五老深入中小学宣讲红色故事。
(三)争创先进,夯实基层工作基础
为深入推进基层关工委建设,西安市关工委每年表彰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对工作品牌进行命名。2023、2024年,市关工委和莲湖、未央、新城区、高陵区关工委被《中国火炬》杂志评为先进单位,5名同志被评为优秀通讯员,8个基层关工委组织被省关工委评为“五好”基层关工委,8名“五老”被评为全省关心下一代最美“五老”,136个基层关工委组织被评为“全市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222名同志被授予“先进个人”,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辛远英荣获“西安市三八红旗手”称号,鄠邑区关工委主任张萍荣获西安市“最美老人”称号,市关工委办公室荣获西安市“七五”普法工作先进单位。近三年全市累计获得国家、省、市荣誉131项,形成了大家争上进的良好局面。
三、整合多方资源,凝聚协同育人合力
(一)强化部门联动,构建协同机制
法治教育方面,联合公检法司等部门打造向日葵政法关爱品牌,组建1.186万人的政法关爱队伍,开展689场法治宣讲,帮扶失足青少年289人,4万余名中小学生接受法治教育,还创新打造“沉浸式法治课堂”等特色项目,将法治理念融入家庭与校园。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携手高校专家和家庭心理健康讲师,每年开展150余场主题讲座,覆盖1.8万人次。各区县探索协同模式,未央区推动“1 + 2 + N”警社共治;鄠邑区构建“儿童主任+ 社区网格员+五老志愿者”网格化管理体系;经开区联合教体局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专题培训,凝聚起关爱青少年成长的强大合力。
(二)拓展阵地建设,夯实活动载体
按照团队专业化发展需求,市关工委建设五老示范工作室、书画工作室、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并依托艺术团体壮大艺术委员会。同时依托社会爱心力量,阵地共建、资源共享,形成“1个市级平台+N个基层站点”全域覆盖格局。全市建成49个市级教育基地、125个“五老”工作室、785所家长学校。新城区党员政治生活馆、莲湖公园等5个基地获评省级教育基地;长安区培育“王维诗歌艺术馆”等8个传统文化教育基地;鄠邑区推动企业关工委设立超860万元“职工关爱基金”,为活动开展提供了保障。
(三)加强经验推广,促进成果转化
通过现场观摩、案例研讨、调研课题等方式,市关工委推动经验共享与成果转化。每年下发30个调研课题,形成20余篇优秀报告;举办宣传工作培训班,5000人次参与线上线下学习;《中国火炬》《西安日报》等媒体报道160余次;发布公众号信息2000余条,编印《关爱下一代》季刊,营造了浓厚工作氛围。通过创新举措,西安市关工委构建起党委领导、“五老”主导、各方参与的工作格局,为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实现了基层组织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