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市于2007年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试点,2009年全面试行。试点、试行阶段,负责管理社区矫正对象的司法行政工作人员严重不足,帮教措施难落实,监管安全难保证,亟需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2011年,孝感市正式启动“五老”志愿者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五老”志愿者以自身的亲和力、感染力、影响力和人格魅力教育感化社区矫正对象,主动伸手拉一把,扶苗助苗育新苗,有效促进他们思想转化。10余年来,全市参与社区矫正的“五老”志愿者从最初的几十名增加到近千名,累计帮教社区矫正对象数千名。
一、办好工作试点,总结推广经验
为摸索“五老”志愿者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市关工委、市司法局决定和孝南区关工委、司法局联手,共同在孝南区办试点。主要抓了五个重点环节:
1.选聘“五老”志愿者。经过宣传发动,在市直、区直政法机关及相关单位选聘96名老同志作为志愿者参与社区矫正帮教工作,并以文件形式明确职责和任务,公布名单,颁发聘书。
2.拟定年度工作计划。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就结对人员调整及学习、座谈、走访、参加公益活动等作出具体安排,印发给试点单位和每一位“五老”志愿者,以促进各项活动有序开展,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3.抓好“五老”志愿者培训学习。每年都组织开展培训活动,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了解工作程序,探讨工作方法,使每一位参与者提高认识,明确责任,熟悉方法,提升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4.开展结对矫正帮教活动。采取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方式,对两个街道35岁以下的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都明确有“五老”志愿者负责结对矫正帮教,并建立台账,由“五老”志愿者协助司法所和基层组织对所结对帮教的对象一管到底,直到解除矫正为止。
5.组织集中学习教育和公益活动。每年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开展3至4次集中教育活动,每次都由“五老”志愿者作学习辅导报告。每半年组织一次有“五老”志愿者参加的集体公益劳动。每年春节前对社区矫正对象开展节前教育活动。
二、完善活动方式,增强帮教效果
随着试点经验的推广,我市“五老”参与社区矫正工作迅速打开新局面。目前,每个乡镇(场、办事处)关工委都有一支“五老”志愿者队伍;每个基层司法所都有“五老”志愿者参与和支持;每个35岁以下的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都有“五老”志愿者结对帮教。不仅如此,广大“五老”志愿者还勇于创新实践,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促进帮教工作不断规范完善。
1.经常开展谈心活动。“五老”志愿者经常与结对帮教对象见面交谈,了解掌握其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促其思想转化。社区矫正对象李某,沉迷网络游戏,经常夜不归宿。“五老”志愿者、司法所工作人员多次与其交心谈心,并根据李某的兴趣爱好和个人所长,安排其学习计算机操作技能。现在,李某在一家图文印刷公司工作,过硬的业务能力得到了公司上下一致认可。
2.协同开展走访活动。“五老”志愿者与社区干部、管段民警协同配合,择机上门与帮教对象及其家庭成员见面,了解家庭情况,向监护人交任务、交责任,做到内外结合,形成帮教合力。
3.热心开展赠书活动。根据帮教对象的文化程度和兴趣,赠送法律常识、公民道德、英模人物、专业技术等书籍,共计2500多册,引导他们从书本中吸取知识和营养。
4.专题开展教育活动。围绕法治、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孝德文化、孝德品行等内容,开展专题学习教育。组织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参加“中华魂”主题读书活动、“孝行月”实践教育活动,让他们在读书中学习知识、在征文中反思过错、在演讲中重树信心、在孝行实践中感悟人生。疫情防控常态化后,“五老”志愿者通过线上授课、录制视频等方式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活动。在“五老”志愿者的鼓励和支持下,因犯诈骗罪被判缓刑的代某通过参加“中华魂”、“孝行月”系列教育活动,重塑人生观、价值观。村里发生水灾,他主动捐款献爱心。应聘到公交公司担任驾驶员后,他遵规守纪,勤奋工作。
5.积极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利用重大纪念日和节假日,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参加公益劳动,让他们从中明白劳动意义、感悟人生、受到教育。新冠疫情暴发后,在“五老”志愿者的鼓励和带动下,一大批社区矫正对象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工作一线,有的捐款捐物数万元,有的坚持防疫卡口几十天。
6.适时开展通话提醒活动。利用电话、微信、QQ等通讯工具保持与社区矫正对象经常沟通联系,提醒注意事项,提出希望要求。
7.广泛开展爱心帮扶活动。对求学、就业、创业有困难的社区矫正对象,积极协调有关方面予以关心帮助,通过思想帮学、心灵帮教、生活帮扶,让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在社区矫正对象中聚集、升华,让他们感受“五老”志愿者的爱心和社会的温暖。社区矫正对象黄某接受社区矫正之初情绪低落,不愿与人接触。孝感市关工委主任栾春海与其结对帮教后,助其重返工作岗位,并多次与他交心谈心,帮助他树立信心,改变精神面貌,再塑人生。后因其工作勤奋、负责,先后被公司提拔为行政总监、公司总经理。在社区矫正对象学习汇报会上,黄某感激地说:“没想到我一个社区矫正对象,有这么大的领导来关心我、教育我、鼓励我。我的思想转变完全得益于老领导的教诲。”
广大“五老”志愿者在对社区矫正对象实施帮教的过程中,坚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以法帮教、以情感人,总结出用“四心”、“四不”的方式方法对待社区矫正对象,即:热心参与、细心观察、耐心教育、爱心关怀,不冷漠、不歧视、不放弃、不埋怨。
三、创新工作模式,形成特色品牌
市关工委、市司法局把组织“五老”志愿者参与社区矫正帮教活动列入每年重点工作内容,认真谋划,精心组织,创新工作机制,取得显著成效,成为了富有孝感特色、备受多方认可的工作品牌。
1.组织“五老”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在全省现场会上作交流推介。“五老”志愿者参与社区矫正对象帮教工作,既帮到了最需要帮的人群,也帮到薄弱环节,帮出孝感社区矫正对象管理教育的特色。2017年,省综治办、省关工委、省司法厅联合在孝感召开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现场会,重点推介该市组织“五老”志愿者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成功经验。
2.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开展“中华魂”读书演讲比赛的做法被全省复制。从2016年开始,市关工委、市司法局每年联合行文,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参加“中华魂”读书和关工委举办的“孝行月”孝行实践活动,以司法所为单位进行动员,发放读本,开展辅导,组织学习心得交流,参加孝行实践活动。通过“读”“写”“讲”“赛”“行”等环节,让“五老”志愿者的帮教更有效果。2019年,全省首届社区矫正对象“中华魂”读书演讲决赛在孝感举行,会上面向全省推介了孝感经验。
3.“双认领”工作机制被司法部、省司法厅重点推广。孝南区于2017年在全省率先推行社区矫正“双认领”教育帮扶工作机制。社区建立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公开社区矫正对象需要帮教的信息和社区公益岗位,“五老”等社会志愿者结合自身所长认领帮教对象,矫正对象也根据自身能力认领服务事项。2018年,司法部主办的《犯罪与改造研究》杂志刊发孝感“五老”志愿者参与社区矫正帮教“双认领”工作机制经验文章,同年,省司法厅发文件在全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