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关工委第二轮“老校长下乡”贵阳市组团式帮扶项目工作总结暨第三轮老校长下乡工作启动会在修文县第八小学举行。郑重、陈玉、徐菊萍等12名老校长现场接受聘书,对来自清镇市、修文县、开阳县、息烽县的12所学校(园)帮扶工作正式开启。
活动现场,贵阳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齐忠介绍,本次帮扶主要集中在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12位老校长将化身学校的党建工作、管理工作、文化建设、教学科研、家校协同“管理员”,深入帮扶学校对相应工作开展指导。通过3年的指导,被帮扶幼儿园保教质量要显著提升,创建成更高一级示范幼儿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争创“强校工程”品质校,至少达到“强校工程”实验校水平。
据了解,教育部关工委于2016年10月启动了“老校长下乡”工作,采取精准帮扶的方式,组织城市和教育相对发达地区已退休的、优秀的老校长,深入贫困地区乡村学校尤其是薄弱学校支教,贵州是三个试点工作省市的其中之一。贵阳市通过过去6年的帮扶,被帮扶学校在教学管理、办学水平上显著提升,师生精神面貌和学校文化氛围也焕然一新,学校干部教师的教育热情得到激发、业务能力得到提升。相关工作得到了教育部和贵州省教育厅的肯定。
据介绍,此轮帮扶工作开展前,贵阳市教育局通过严格选拔,选出了热心教育事业、具有丰富教育管理经验的12名老校长组成“老校长专家服务指导团”。同时,选出了同时满足一定的办学规模且生源稳定、学校发展愿望强烈、教职员工有工作热情、校长积极性高,位置相对集中等条件的12所受帮扶学校(园)。
11月18日发布的《贵阳市教育局第三轮“老校长下乡”工作实施方案》显示,贵阳市本轮帮扶工作将分为三个阶段,其中2022年12月—2025年8月为推进实施阶段:老校长们用一个学期时间开展调研,形成“一校一策”的帮扶方案;一年时间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和措施办法,推进教育改革和内涵发展;总结帮扶中出现的新问题,完善工作方案,更深一步开展帮扶。
齐忠表示,新一轮“老校长下乡”工作责任在肩,贵阳市教育系统将团结奋进,积极组织12名退休前所在单位、市级“名校长”工作室、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资源、智力及政策方面给予支持,通过帮扶,使被帮扶学校在管理水平、办学质量、老百姓认可度上达到“三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