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深圳市关工委主任陈彪同志主持召开主任会议,常务副主任钟志坚、曹绍业、罗烈杰、郭毅敏、陈志新、凌文同志出席会议,关工办同志参加会议。
会议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儿童中心成立40周年的贺信。
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致信中国儿童中心,对少年儿童表示亲切关怀,对少年儿童工作者提出明确要求,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少年儿童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我们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会议强调,要把思想和行动进一步凝聚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来。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按照上级关工委部署,团结广大少年儿童工作者,用心用情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精心组织开展主题教育等重点工作,做好青少年成长的引路人,引导他们在高尚品格的引领下与成长对话;做好青少年权益的守护人,帮助他们在正确路径的导向下与理想对话;做好青少年未来的筑梦人,鼓励他们在成才报国的驱动下与社会责任对话。
会议传达学习了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
会议指出,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是在我们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豪情满怀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一次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大会,是一次统一思想、凝心聚力、求真务实、风清气正的大会。大会的成功召开,对于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强调,要把思想和行动进一步统一到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上来。深刻把握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的主题,不断提高政治站位,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学习贯彻省党代会精神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通起来,把省党代会各项部署安排落实到关心下一代的具体工作中,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会议重温了市委书记孟凡利同志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上的讲话精神。
会议指出,要把思想和行动进一步聚焦到落实市委部署上来。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把习近平总书记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和对广东、深圳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学习、融会起来领悟、贯通起来运用,把握正确总体方向,明确全市全局部署,系统谋划自身工作,对标对表、步调一致,用好“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工作方法,保持务求实效“真干”、踔厉奋发“苦干”、立说立行“快干”,发扬钉钉子精神“接续干”、领导在前“带头干”的工作态度,形成任务第一时间明确、要求第一时间讲明、工作第一时间跟进、结果第一时间反馈的工作作风,切实推动关心下一代工作响应市委号召、服务全市大局、符合群众期盼,为深圳肩负好新时代历史使命贡献更多青春力量和关工作为。
会议研究了深圳市关心下一代主题教育专线建设工作。
会议指出,为落实《深圳市关心下一代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关于“创新优化关心下一代教育实践基地服务方式,打造和推广教育实践基地和专题教育路线”的具体要求,增强“老少同声颂党恩、携手喜迎二十大”主题教育效果,市关工委在通过主题教育启动仪式进行动员的基础上,将联合各有关单位,持续深入推广“初心之旅——红色基因专线”、“寻根之旅——历史文化专线”、“崛起之旅——改革开放专线”、“科智之旅——科技创新专线”,建好用好全市各类青少年教育阵地资源,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参观学习教育实践活动。
会议强调:
要合力推动串点连线。加强与各区、各成员单位、阵地主管单位的沟通协调,以推进《规划》实施为共识点,以阵地共建资源共用工作共赢为切入口,整合已成型的关心下一代教育实践线路,串连已成熟的青少年教育实践阵地,动员有基础有影响的相关阵地平台资源,做好阵地挂牌和连线工作,确保关心下一代主题教育专线建设顺利推进。
要创新组织实施推广。按照就近就便原则,在因地因时因事因人制宜的前提下,创新组织开展不同类型、时长、规模的活动并进行线上线下联动宣传推广,确保专线教育实践活动既能突出“初心”、“寻根”、“崛起”、“科智”四个主题,又符合“五老”和青少年的实际,还能在教育活动安排上促进品牌化、提高吸引力、扩大影响力。
会议研究了关心下一代课程建设工作。
会议强调
要加强课程积累
《规划》明确,“十四五”期间,全市要形成100个关心下一代课程。各区、各单位在近年来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关关之声”、“关心学堂”等课程基础,要做好梳理整合、审核筛选、优化提升,择优向市关工委推荐,丰富全市关心下一代课程资源,不断朝着“十四五”目标前进。
要突出“五老”工作特色
在选、备、审、录、用课等环节上,要以“五老”力量为主,用好用活关工委“五老”讲师团、老警官讲师团、“彩虹老法官文艺宣传队”、“银发禁毒宣讲团”等“五老”讲师资源,结合工作实际挖掘资深专业人士进行补充配合,充分彰显课程的关工特色。
要建立课程体系
要在课程积累的基础上按照“四史”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好家教好家风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身心健康教育等内容进行分类,使课程适应不同授课对象和教学场景,推动构建完整、科学、丰富的关心下一代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