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关工委副主任
王树华
助力产业育人 助推乡村振兴
——我们推进“产业育人”关爱行动的初步探索与实践
顾秀莲主任于2019年在调研我省洪湖市时,肯定了洪湖市关工委助力莲藕产业发展、帮扶青年农民创业致富的工作,称赞“‘以莲育人’工作富有成效”。受此启示,我们转化为以“‘五老’+农村青年+成功企业和人士+社会资源为平台,以助力农村青年就业创业兴业为目标”的“产业育人”关爱行动,并持续探索推进。
一、主动作为,认领“难题”
巩固脱贫、乡村振兴的难题之一是农村需要有一批留得住、有技能的农村青年,“产业育人”关爱行动可以在其中发挥助力作用。我们将“产业育人”关爱行动纳入年度工作重点,每年召开一次全省专题推进会,每次调研将其纳入重点内容,不断探索工作切入点。一是选准主导产业。紧紧依托农村特色资源,突出地域特点,因地制宜发展农产品加工、生态旅游、民俗文化、休闲观光等产业,助力培育为消费者所认可、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主导产业。二是发动“五老”队伍。动员精通农业技术的“五老”专家,根据技术类别、专业能力等进行分组分类,采取创办、领办、帮办、参与、指导等方式,提高农村青年就业创业兴业能力。三是搭建有利平台。积极争取党政支持,找准此项工作与部门职能职责的结合点,协调农业农村、科技等部门,采取科技下乡、田间课堂、网络教室等方式,完善服务平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四是聚焦关爱主体。围绕培训、指导、扶持三要素,帮助农村青年提升农业科技知识、职业技能水平、经营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努力培养新一代讲政治、有理想、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能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专业人才。今年芜湖会议后,我们用试点方式推进工作,全省17个试点单位将其列入重点试点内容,力争形成较为配套完善的工作模式。
二、培育典型,先行“解题”
2022年和2023年,我们分别在松滋市和钟祥市召开“产业育人”工作推进会。通过解剖松滋、钟祥两个行动早、起步快的“麻雀”,典型示范,带动面上工作开展。松滋市关工委针对农村产业发展规模不大、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新型农民发展不够等短板,大力实施“三强三抓”模式,即强化组织保障、资金保障、人才保障,抓“乡情桥梁工程”“全面培训工程”“三送服务工程”,培育了一批创业典型、吸引了一批返乡青年、培训了一批实用人才、带动了一批致富能手。钟祥市关工委针对每年数千名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亟待就业,大量农村青年在外务工形成大批留守儿童等问题,组织实施“回归关爱工程”,开展招才引智、“五老”关爱帮扶、技能培训、打造服务平台等四大行动,培育了5个“产业育人”示范乡镇、10个示范村、20个示范基地。通过会议介绍、组织观摩、媒体宣传等多种途径,实现了培育一个典型、带动一方就业、辐射一方产业的效果。
三、创新方式,合力“答题”
我省各级关工委从本地具体情况和现实需要出发,突出各自特色,实行差异化开展。一是争取党政支持。荆州市委印发《关于在全市开展“助力产业育人 助推乡村振兴”“五老”关爱服务活动的通知》,全市8个县市党委下发了“双助”活动文件。黄冈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印发《黄冈市加强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重点任务清单》,黄冈市关工委印发《黄冈市“助力产业育人 助推乡村振兴”工作方案》,所辖各县(市、区)正在出台工作方案,明确工作任务与实施路径。二是创新工作特色。武汉市洪山区、汉阳区深入开展“讲政治、育新人、学科技、促发展”活动,不断探索城市开展“产业育人”路径。枣阳市关工委探索把关工委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关工委工作延伸到产业链上,在产业链上发挥“五老”作用,把产业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三是涌现一批“五老”典型。各地组织动员“五老”开展项目帮扶、结对帮扶、阵地帮扶,涌现出华中农业大学“五老”教授团及五峰县罗官章等一批“五老”参与“产业育人”典型。四是培育一批青年农民带头人。被中国关工委授予全国“双带”农村致富青年个人、荆州区八岭山镇铜岭村党支部书记马聂在村建立了“产业育人”基地,聘请区农业局、文化旅游局老专家联系6名返乡大学生发展大棚蔬菜种植和民宿经营,取得良好效益。石首市返乡党员大学生赵鹏杰在市、镇两级关工委帮助下,发展蔬菜大棚80余亩,带动50多名村民务工,平均每人每年增收2万元以上。
我省“产业育人”工作还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各地工作开展情况并不均衡,整体效应还有待显现。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信心、奋力开拓,按照全国关工委工作会议和顾主任讲话精神,进一步把湖北的工作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