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涪陵区关工委副主任卢宗昌:持之以恒推动校地合作 赋能新时代农村关心下一代工作
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涪陵区关工委在工作中发现,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的越来越多,形成的大量农村留守儿童因文化活动少、科技力量弱等因素影响,他们的教育关爱问题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2009年,重庆理工大学经济金融学院来到区新妙镇开展暑期活动期间,我们敏锐发现可以探索利用高校智力资源丰富和大学生志愿者年轻、亲和力强等优势来协助“五老”开展关爱农村儿童工作。我们积极争取区党委政府和学院领导的重视支持,“校地合作 关爱农村儿童”工作模式正式启动。在14年的实践中,我们不断探索创新,通过采取“1213”举措,持续为新时代农村关心下一代工作助力赋能,取得了儿童喜欢、家长认可、群众满意的良好成效。
抓住“一个关键”。我们牢牢把握“校地合作”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整合力量、联合作战,确保关爱农村儿童工作稳步推进。一是校地领导高度重视。区级领导、校方领导亲自调研“校地合作”活动开展情况,地方政府为大学生志愿者解决食宿费,校方为大学生志愿者解决往返交通费,为“校地合作”提供组织经费保障。二是区关工委全力推动。我们多次印发文件推进大学生志愿者来涪陵开展关爱农村儿童活动,并对来涪陵开展七天及以上的“校地合作”大学生志愿者发放团队荣誉证书和慰问品,为“校地合作”建立激励机制。三是基层关工委主动争取。各基层关工委主动联系大专院校的大学生志愿者,为他们的吃住行做好全方位的保障,为“校地合作”架起连心桥。如今,全区80%的乡镇街道与区内外大专院校建立起合作关系。
强化“两支队伍”。我们坚持把充实关爱力量作为提升关爱质量的重要一环,为关爱农村儿童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一方面,广泛凝聚“五老”力量。区各级关工委积极动员有热心、身体素质好、长期活跃在各村(社区)“儿童之家”的“五老”志愿者加入到“校地合作”活动中来,鼓励支持他们以“联络员”“协调员”“安全员”的身份,协调解决大学生志愿者在开展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另一方面,动员更多大学生加入志愿者队伍。通过关工委主动争取、涪陵籍在校大学生引荐、团委和妇联等部门推荐、社工组织牵线搭桥等方式,吸引大学生志愿者来涪陵开展“校地合作”活动。近三年来,有2437名大学生志愿者参加活动。
建好“一个阵地”。我们始终以抓好活动阵地建设为突破口,为“五老”和大学生志愿者关爱农村儿童搭建平台。一方面,不断扩大“儿童之家”覆盖面。区关工委按照“布局合理、设施完备、功能齐全、覆盖全域”要求,统一挂牌建立40个“儿童之家”,其中由区关工委筹资86.4万元援建22个、村(社区)自行建立18个。“五老”和大学生志愿者可以长期在“儿童之家”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儿童之家”的利用率达90%以上。另一方面,努力提高儿童参与度。充分利用寒暑假、周末、传统节日等时间节点,通过电话通知、人员走访等方式组织儿童到就近村(社区)“儿童之家”参与活动。近三年来,有3394名儿童参与活动,偏远农村儿童参与率达到100%。
聚力“三大创新”。我们不断探索创新关爱内容、方法、形式,推动“校地合作 关爱农村儿童”工作模式逐渐走向成熟。一是关爱内容从单一向多方面拓展。从合作之初仅对农村儿童进行单一的课外辅导,逐渐拓展为培养兴趣爱好、传授课外知识、开展心理疏导、组织文体活动等,更加激发参与儿童的兴趣,提升关爱质量。二是关爱方法从短期向长短期相结合转变。长期就是利用寒暑假为儿童连续开展为期一周及以上的关爱活动,短期则是利用周末、节假日开展临时性的关爱活动。起初,大学生志愿者都是利用周末、节假日开展短期关爱活动,后来逐渐转变为开展一周以上的关爱活动。通过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方式,更好地弥补了校外的空白时间,提升关爱效果。三是关爱形式从点向面辐射。模式建立初期,仅重庆理工大学经济金融学院与新妙镇十字村达成合作协议,因效果好、反响大,区关工委就以新妙镇十字村“儿童之家”为示范点,通过召开全区“校地合作 关爱农村儿童”工作现场会,组织乡镇街道关工委现场观摩并座谈等方式,在全区复制推广。近三年来,“校地合作 关爱农村儿童”工作模式在全区27个乡镇街道实现了全覆盖,每年都有20余所大专院校到我区10余个乡镇街道开展“校地合作”活动,其中重庆理工大学、湖北大学、黑龙江大学等学校与新妙、马武、马鞍等乡镇街道建立合作关系。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不断创新完善“校地合作 关爱农村儿童”工作模式,为关爱农村儿童工作助力添彩,努力推动全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取得新的发展和进步。
临沂市手牵手孤困儿童心理辅导志愿服务团团长徐军:关注农村孤困儿童 甘做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临沂时深情嘱托:“要紧紧拉住老区人民的手,决不让他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2016年以前,我一直从事慈善公益助学活动,我发现简单的送钱送物,只是解决了农村困难学生及其家庭的一时之需,并没有从根本上给他们的成长及家庭带来决定性、实质性的改变。生活上物质上党委政府已经基本解决,对这个群体孩子存在的问题更需要从精神上和心理上去扶心扶志来解决。基于这一认识,在市关工委、市委老干部局领导的重视支持下,我发起成立了临沂市手牵手孤困儿童心理辅导志愿服务团,2018年4月市服务团成立,随后,全市12个县(区)、156个乡镇(街道)全部成立分团,形成了市、县(区)、乡镇(街道)全覆盖的三级帮扶工作网络。几年来,创新形成了“一对一”帮扶,一帮20年的模式。30多个城市比照临沂模式,成立了服务团。各地服务团的帮扶实践证明,关工委+服务团模式是最好的选择。
建团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建章立制,招募志愿者,壮大志愿者队伍。我们广泛听取“五老”同志的意见和建议,制定了服务团章程。成立了党支部,让党员志愿者特别是老党员更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做志愿服务工作的“排头兵”“领头雁”。服务团制定了严格的志愿者招募流程,吸纳具备较强帮扶能力的“五老”及社会爱心人士加入,担任各级服务团的负责人和骨干。服务团的担当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爱心人士纷纷报名。截止目前,志愿者队伍已达8000余人。
第二项工作就是组织大规模走访摸排,精准确定帮扶对象。为全面掌握孤困儿童人数、困难原因等情况,我们组织了上千名志愿者,历经3个多月,累计行程240多万公里,对全市9494个村庄的0-14岁孤儿、事实孤儿,精神病患者家庭、服刑人员家庭、大病患者家庭孩子进行摸排统计,共计筛选出符合帮扶条件的孤困儿童5317名,其中,95%以上都是农村家庭孩子,建立起了全市孤困儿童基本信息库。
第三项工作就是组织开展精准帮扶。工作中,我们始终把“正心立德,让孩子健康成长、成人成才”作为帮扶工作目标,把“不让一个孩子犯罪”作为工作底线,把“一帮20年”作为长效机制,实施“一对一”精准帮扶,创新建立了以扶心、扶志、扶技为主要内容的帮扶模式。“扶心”,即进行心理疏导、情感抚慰、思想引导等,确保孩子心理、认知正常;“扶志”,即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积极向上的志气“提起来”;“扶技”,即把学习比较差的孩子送到技校,学得一定技能,为就业创造条件。
帮扶工作中我们突出抓了三个问题:
一是防止“问题”孩子走向犯罪。全市有178名因亲情缺失,不同程度地存在抽烟、喝酒、打架、偷盗等不良行为,濒临犯罪的边缘的孩子,这部分孩子帮扶难度很大。我们紧盯不放,遴选有时间、有耐心的志愿者,实行“一盯一”陪伴照顾,坚持用爱心、耐心温暖感化他们。对部分年龄偏大、因长期辍学跟不上正常教学班级的孩子,专门成立“明德班”,为他们教授国学、武术等课程,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和做人的道理。几年来,没有一个孩子出问题,没有一个孩子犯罪。二是精心保护孤困女童安全。我们重点培养女童的自我保护能力,让她们知道如何应对危险和紧急情况。在女童遇到困难或危险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部分孤困女童因监护人年龄偏大,存在安全隐患。我们选择女性志愿者进行“一对一”陪伴,并把176名孤困女童接到寄宿制学校上学,使她们脱离原有生活环境,确保了她们健康快乐成长。三是帮助失学辍学孩子继续完成学业。遇到辍学、厌学的孩子,志愿者耐心说服动员,帮助孩子重返校园。对因家庭变故造成成绩下滑的孩子,志愿者亲自辅导或找专业老师辅导,帮助孩子提升成绩。目前,已劝导帮助124名辍学孩子重返校园,帮助211名孩子进入技校学习,帮助107名孩子考入大学,有的进入了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名校。我们帮扶的这个群体的孩子自卑自闭的有1000多个,针对这部分孩子的帮扶,服务团积极组织开展夏令营、冬令营、参观研学等集体活动4000多场,开办大型“特训营”8期,持续开展到孩子家吃顿暖心饭系列活动等,强化感情交流和精神陪伴,收到很好效果。同时,我们还对全市精神病患者家庭、服刑人员家庭孩子、大病患者家庭的700多名孩子进行了有效帮扶。
五年来,广大志愿者大力弘扬践行沂蒙精神,主动担当,无私奉献,把孤困儿童当成自己的孩子,充当了“临时父母”的角色。服务团在推动基层社会治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全国人大、全国关工委及省市党委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山东省文明办、省关工委等八部门联合发文,总结推广服务团的经验做法。临沂市委作出决定,号召全市向服务团学习。服务团先后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中华慈善奖、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齐鲁时代楷模等。几年来的帮扶让我们认识到,做好孤困儿童帮扶工作,党委政府重视是根本,全社会形成共识是保障,特别是关工委牵头做这件事事半功倍,能帮助服务团协调解决各种困难。我相信,有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在全社会广大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天下无孤”的美好愿景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