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关工委副主任、农业委主任张伟光:打造“优质种子工程”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有效作为
培育高素质青年农民,助力乡村振兴,是福建省关工委紧紧抓住的工作主线。早在1998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省农村关心下一代工作经验交流会议上就强调:“做好农村关心下一代工作,要重点提高青年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按照这一重要指示精神,全省各级关工委广泛开展农村青年实用技术培训。2008年,在总结各地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根据“三农”工作需要,省关工委提出并实施农村青年致富“种子工程”,把“讲政治、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敢创新”的青年农民作为“种子”培育,引导他们带头创业致富,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15年来,培训种子学员23.9万人,建立示范基地597个,涌现出一大批“双带”人才,种子学员创办的省级龙头企业67个,市级龙头企业 438个,314名学员被推选为各级人大代表、优秀共产党员等,在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对标“十四五”规划和农业农村工作实际,提升打造“优质种子工程”,着力在培育新型青年人才、推广现代农业产业上下功夫,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一、聚焦人才培育,强化“五老”优势作用。树立人才培育导向,凝聚三支队伍力量。一是优化师资队伍。建立专家库,从农业部门、高校选聘183名农业学科带头人、产业体系专家、老科技专家充实师资力量,细分15个类别,线上线下开展技能培训,推广现代农业产业。二是提升“五老”服务队伍。积极动员老科技工作者加入农村科技服务团,全省885个农村科技服务团、9196名科教员,就地就近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现场技术咨询、新技能传授、品牌建设指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三是建立“五老”工作室。动员专家型、工匠型“五老”,依托领衔团队、企业和基地,建立“种子工程”“五老”工作室,发挥专业特长,指导解决生产技术、协调供需对接等实际困难。今年3月,顾秀莲主任到福建调研期间,专门为3个“种子工程”“五老”工作室授牌。四是培育农村创新人才。联合中茶所、职业技术学院,在广泛培训基础上举办研习班,通过系统培训提升学员理论水平和实操能力。去年以来举办的3期茶叶研习班,有117名学员取得国家级(中级)制茶师职称;由省关工委单独组队,17名优秀学员参加人社厅组织的茶叶职业技能竞赛,有5名学员获奖。同时,积极组织指导学员参加各类职称评定,有8000多名学员取得中级以上职称,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二、聚焦现代农业,助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我们立足福建实际,开展乡村产业培训和项目推动。一是按需组织培训。围绕茶叶、食用菌、水产、水果、花卉、乡村旅游等福建十大乡村特色产业,按照“一县一业”的要求,省市县三级关工委联动,开展“菜单式”培训,3年共培训种子学员1.2万名。二是提升培训实效。培训前,深入调研摸底,根据需求确定培训内容和形式;培训中,做到课堂讲授与田间具体指导、基础理论与实用技术、示范推广与现场交流“三结合”;培训后,建立学员与专家联系平台和信息反馈制度,专家通过微信群指导学员解决种植生产经营遇到的实际问题。三是开展项目帮扶。邀请省农科院茶叶、果树、水稻、中药、食品发酵加工等研究所科研人员,深入学员基地指导开展茶叶新品种培育、百香果种植、茶菌共生新业态、水稻良种种植推广、畲药种植利用、蜂蜜酿酒技术提升等项目研究,帮助学员扩大产业规模和转型升级。
三、聚焦示范引领,注重典型宣传推广。一是选树示范典型。2021年起,用5年时间,从成为省市龙头企业中选树百个省级示范基地,覆盖全省各市县。首批21个示范基地,涉及茶叶、食用菌、花卉等产业,着力发挥龙头企业的产业资源优势,从“输血”向“造血”拓展。二是注重宣传推广。去年,我们组织拍摄示范基地专题片、宣传片,介绍优秀种子学员企业发展和创业创新经验,分14期在福建电视台乡村振兴频道宣传推介。各级关工委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宣传推广种子学员成功案例,以影响带动更多农村青年干事创业。三是重在带动致富。引导优秀种子学员领办农民合作社,采用土地入股、企业订单、帮扶就业等模式,带动周边群众实现增产增收。福州闽清县下祝乡姚朝响创办茶叶专业合作社,带动全乡231户农户种植茶叶,创建“麒麟”商标,年产值上亿元;龙岩武平县退伍军人钟亮生创办养蜂专业合作社,带动 820户农户养蜂,安置残疾人160多人。宁德古田县余海燕创办茶菌专业合作社,带领208户村民开展茶叶、食用菌生产,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翻3番、近3万元,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大国农匠”称号。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国关工委要求和这次会议部署,持续深化“优质种子工程”,有效发挥“五老”优势作用,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作出更大贡献。
江西省关工委主任周萌:探索有地域特色的农村关心下一代工作新路子
江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一个农业比重较大的省份。近些年来,我们立足省情,围绕省委“打造全国扶贫攻坚样板区”和“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样板之地”战略部署,通过开展“三项活动”,努力为农村青少年提供精准服务、贴心服务、特色服务,不断探索有江西地域特色的农村关心下一代工作新路子。
一、大力推进“一对一”结对帮扶帮教活动,搭建老少携手同行的桥梁
江西劳动力输出比重高,外出打工人员多,留守儿童问题可以说是忧中之忧、愁中之愁。2015年12月,我们提出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帮教活动。活动中,我们着重解决好“帮谁”“谁帮”“帮什么”“怎么帮”的问题。一是精准摸排,通过大调研,组织大走访,摸清留守儿童、困难青少年数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三个底数,建立“五失”青少年基本情况、结对帮扶帮教情况、活动开展情况三类档案。二是“一对一”结对,“五老”与困境青少年以“结对”为亲情纽带,通过一次次牵手活动、一次次上门家访、一次次资助扶持等等,使“五老”与青少年建立起“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基础。三是坚持“帮扶帮教”相结合,通过帮扶,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等困难青少年生活、学习上的实际困难;通过帮教,培元固本、净化心灵,引导他们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瑞金市地处赣南老区,针对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儿童多的情况,市关工委动员千名“五老”与留守儿童牵手结对,为他们解决生活困难、弥补缺失亲情,被群众称赞为“帮助一个娃,温暖一家人”。8年来,随着各项措施的相继落地,全社会参与活动的热情日益高涨,“五老”结对数达9.3万余对,党员干部对数达8.7万余对,爱心人士结对数达5.8万余对,呈现出老少两代人“心连心”活动、“面对面”交流、“手拉手”共进的喜人景象,并被江西省文明委评为“全省优秀志愿服务项目”。
二、扎实开展“珍爱生命,防止溺水”活动,编织农村青少年安全防护网
江西江湖河网纵横、山塘水库密布,各类水库就有10593座,青少年溺水死亡事故易发多发,防止青少年溺水成为社会的急切期盼。2018年,省关工委联合省教育厅、省公安厅等13家单位开展“珍爱生命,防止溺水”活动。活动中,一是让氛围“浓”起来,各地新闻媒体在重要时段、主要版面开设温馨提示、播放公益广告和宣传片,以多种形式的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形成浓厚氛围。二是把牌子“立”起来,制作5.5万余块防溺水提示牌,设立在山塘水库、重点河段以及其他有溺水隐患的水域,同时设置救生圈、长绳、长竹竿等简易防溺水救护器材,确保重点区域有警示、救援有器材。三是让活动“热”起来,开展防溺水保安全教育活动3.9万余场次,以防溺水安全教育进校园、大型网络直播公益课堂、自救互救演练、暑期假日课堂等多种形式,面向青少年广泛进行宣传教育。四是让队伍“活”起来,组织3.1万名“五老”组成3842个义务防溺水巡防队,采取吹哨子、打铜锣、摇彩旗等方式在暑期对辖区内山塘水库、重点河段进行巡查,及时劝阻青少年冒险下水。如地处长江岸边和鄱阳湖畔的彭泽县关工委组建防溺水宣传巡逻队,走街串巷广泛宣传,活跃在长江和鄱阳湖大堤上,遇见未成年人在江湖中游泳及时制止劝阻,他们夏日里坚持巡逻的身影,已经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活动开展5年来成效显著,推动了《江西省预防中小学生溺水管理暂行办法》出台,活动被纳入全省平安建设考核项目,2022年,青少年溺水死亡人数较2017年同期减少90%以上。
三、创新开展“树家风、育新人”主题活动,筑起“五老”助推乡风文明建设的平台
江西历史文化悠久,人文昌盛,又是一块充满着红色记忆的土地,为乡风文明提供源源不断的滋养。2021年,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创新性提出在全省关工委系统开展“树家风、育新人”主题活动。活动中,一是多渠道组织开展家风家规家训征集活动,广泛征集优秀家规家训格言、最美家风家训故事、家规传承优秀案例,整理汇集优秀家风家训读本达521余种,帮助12.5万余户结对家庭确立新时代家风家训。二是多形式组织开展家风家规家训传承活动,把家风建设融入到传统节日之中,推动优秀家风文化进校园、社区、家庭,开展家风实践活动1.4万余场次,辐射人群达113万人次。三是多领域组织开展家风家规家训基地创建活动,唤醒古村落、古祠堂等“沉睡”阵地,用活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热门”阵地,用好家庭等“微小”阵地,打造出一批红色家风教育基地、优秀传统家风教育基地达1081个。四是大力度组织开展好家风好家规好家训宣讲活动,先后有9万余名农村“五老”带头亮家风、讲家教、立家训、定家规,1.2万余名农村“五老”争当红色家风的弘扬者、优秀传统家风的宣传者、优秀家风的示范者、文明乡风的推动者。如方志敏烈士女儿方梅传承“清贫”家风,传唱“可爱的中国”,教育影响了一大批青少年。实践证明,在农村开展“树家风、育新人”主题活动,对于树立家风、淳朴民风、促进社风,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新风尚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劲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