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关工委副主任、北京教育系统关工委主任张雪:持续推进老校长下乡 助力建设教育强国
“老校长下乡”是教育部关工委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必扶智”的重要指示精神,于2016年在北京等5省(市)启动的,组织城市退休的名校长(书记、教师)深入乡村学校开展教育帮扶,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品牌活动。
一、科学谋划,精心做好“老校长下乡”筹备工作
2016年起,北京教育系统关工委积极担当、主动作为,落实国家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精心选择帮扶河北省阜平县、承德市、北京市密云区和延庆区等地。深入调查研究。实地调研4个受助地区,走访8所学校,召开13次座谈会,深入了解受助地区和学校的实际需求。加强顶层设计,制定《老校长下乡工作方案》,明确推进老校长下乡工作的职责要求。建强工作队伍,从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五个优质教育资源丰富的区,精选43位名校长、老校长,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遴选优秀的研究生、大学生担任老校长下乡助理。加强条件保障,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精神》,制定经费补贴办法,北京市委教育工委每年支持财政经费近300万元。
二、用心用情,切实推进“老校长下乡”走深走实
七年来,老校长们以深厚的教育情怀、精湛的专业能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深入受助学校,不辞辛苦,克服路程远、条件艰苦等困难,风雨无阻,持续帮扶,培养了一批骨干校长、优秀教师,激活了当地教育的内生动力,逐步实现了教育帮扶从“输血”到“造血”“活血”的转变。河北省阜平县教体局副局长杨二军表示:“北京的老校长不仅为山区的孩子带来了‘一节好课’、让山区的老师学会了如何上‘一节好课’,更重要的是他们为山区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留下一所又一所好学校。”
(一)着眼学校管理,提升校长办学治校能力
老校长们以先进的办学理念指导当地校长做好学校管理工作,既有理论方法指导、又有具体行为示范,切实提高了学校办学水平。开学前,老校长与当地校长商议筹备开学典礼,拟定本学期的学校工作计划及教育教学安排。学期中,老校长们与学校领导班子、教师定期开会、教研,学习末,一起开展考试质量分析,教会校长如何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提高教师育人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升学校整体发展水平。
(二)着眼高效课堂,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老校长们每次到校都要进班听课评课、上示范课,手把手指导当地教师提升业务能力;还根据当地需求,邀请北京其他退休或在职的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多次进行送课讲学,举办专家讲座和教研活动,精彩的示范课吸引了周边学校的老师现场观摩学习,教研活动从开始只有本校老师参与,到扩大影响力后周边学校百余名教师参加,老校长助教的辐射作用逐步体现,整体带动了区域教育的提升。白瑞祥等老校长带领阜平教师围绕“有效课堂”开展专门研究,通过同课异构、写教学案例、记录反思,学科教研的气氛逐步浓厚。孙锡霞等老校长带着学校开展教学质量分析,既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反思教学中的得失,精准找到问题所在,反哺课堂,稳步提高教学质量。田福春等老校长助教的城厢中学在阜平县教师“四项全能”比赛中,10名教师全部获奖,3位教师获一等奖,占总数的3/5,与以往有了突破性的进步。
(三)着眼学生成长,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老校长们注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在传承红色基因、党史教育及补齐短板课程上下功夫。李亚明老校长收集阜平红色故事,组织编写《太行深处的红色土地》校本教材。老校长们为帮助当地开齐开全音乐、美术、体育、科学等课程,亲自为学生上课。数学学科的刘建文老校长自掏腰包几万元帮助学生购置教具,为学生上手工、美术、陶艺课。纪世铭老校长为师生带来北京四中价值42万元的网校课程。音乐特级教师付宝环在当地没有音乐教师、学生不会唱少先队队歌的情况下,每次到阜平至少要给两校学生按低中高学段各上一堂音乐课,为助教学校编写校歌,经过6年的努力,2022年,由北京老校长付宝环老师指导的阜平山里娃登上冬奥会开、闭幕式舞台,演唱奥运会会歌,原来内向害羞的山里孩子们,用阳光自信的表演惊艳了世界。每位支教的老校长背后都有强大的区域教育支援支持,借助VR设备了解宇宙的广阔,学会花式篮球的表演,在古诗词韵律操中舞起韵律节拍 ……阜平的孩子第一次感受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建党百年之际,山里的学生感恩创作诗朗诵《太行山里的一道光》,献给老校长们。“现在一进村,孩子们就说‘老校长好’,搂着抱着,眼睛都亮了。”老校长们感慨万千,感觉“支教值得”“孩子值得”“阜平值得”。
截止到2022年底,北京老校长下乡工作累计帮扶京冀4个地区的40所学校,入校助教2200余人次,听课、授课、主持教研活动超过1.3万课时,惠及2万多名学生。北京老校长下乡工作成为了一张亮丽名片,被媒体称为京版“孺子牛”,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充分肯定,原副总理孙春兰同志作出重要批示,2019年,获评中国关工委全国“十百千万”扶贫工作十大品牌,2020年,获评“北京榜样”年榜人物,2021年,刘建文老校长获评北京市扶贫协作先进个人,北京老校长下乡阜平支教团获评河北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北京老校长下乡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关工委十佳创新案例。
三、务实创新,全力续写“老校长下乡”新篇章
为助力推进乡村振兴和教育强国建设,北京市关工委、北京教育系统关工委持续推进“老校长下乡”工作,继续帮扶京冀4个地区,出台《北京老校长下乡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方案》。同时,接受教育部关工委的新任务,启动“五区对五县”老校长下乡工作,组织北京市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5个区又新增了18名老校长,对口帮扶云南兰坪县、宁蒗县、湖北随县、贵州安龙县、山西平顺县,为期3年。北京教育系统关工委带领5个区的老校长团队已深入5县调研,对接好需求,分别制定了三年帮扶规划和每年具体实施方案,并从9月份开始实施帮扶计划,为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我们将再谱新篇章作出新贡献。
黑龙江省关工委副秘书长王贵军:参与基层治理 助力乡村振兴
按照中国关工委和黑龙江省乡村振兴规划的要求,及时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乡村振兴“五老”行动的活动方案》,组织动员农村各级关工组织和20万农村“五老”全面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下面重点介绍参与乡村基层治理的工作情况。
一、助力党支部建设,提升关工组织力。按照“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要求,党员“五老”退休不褪色,注意发挥党员作用。一是参与“头雁”工程建设,培育乡村振兴带头人。全省农村各级关工组织积极参与实施村党组织书记“头雁提升工程”。北安市关工委在参与“头雁提升工程”中,注意发现培养能够带领乡亲实施乡村振兴的人才,向有关部门推荐6名退伍军人和返乡大学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16名退伍军人和返乡青年担任村两委委员。城郊乡建民村退伍军人张清,2019年被选为村党支部副书记,2021年经村“五老”推荐,乡党委批准提名,当选为村支书,2022年被评为黑河市优秀村支书。二是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助力党支部建设。林甸县鹤鸣湖镇建设村关工委依靠支部引领,推动加强党支部民主制度建设。村老干部乔文才、朱长友、姜学余,针对本村当时党支部存在软弱涣散、领导村民致富能力不强的问题,提出加强支部班子的建议。镇党委、政府和村党支部高度重视“五老”建议,推荐外出务工返乡的一名党员为支部书记,其他支部成员适当调整,使班子战斗力明显增强。经过几年努力,这个村党支部已成为全省先进党组织。三是提升关工组织力。全省认真贯彻全国基层关工委建设福州会议精神,深入推进创建五好基层关工委工作,全省“创五好”综合达标率为90.1%。“五老”队伍不断壮大,新入列“五老”2.1万人,全面提升基层关工水平,为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障。
二、助力乡风文明,推进法治乡村建设。一是深入开展“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组织“五老”报告团送法到农村、到农家、到社区、到学校,广泛开展普法教育。全省“五老”参与普法活动33693人,受教育青少年达419.7万人。各地持续推进创建“未成年人零犯罪”活动,创新机制,巩固成果,全省实现未成年人零犯罪的村9545个,占该项总数93.8%,实现未成年人零犯罪的社区2713个,占该项总数的94.3%。加强“五老”网吧义务监督员队伍建设。全省有8800名“五老”义务网吧监督员,与有关部门配合,参与网吧治理。二是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农村各级关工组织依托乡村精神文明实践活动中心(站),大力弘扬“龙江四大精神”,积极参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带头创办文化活动阵地。富裕县长胜村“五老”王其环自筹资金8万元,在自家办起“垦荒纪念馆”,收集展品300余件,有超千名青少年接受教育。引导婚事新办,树立文明新风。针对高额彩礼和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全省乡村关工组织号召婚事新办不要彩礼,青年要做树新风带头人。林甸县青年农民杨旭山结婚时,父亲赠送8头奶牛,岳父赠送3头奶牛,小两口生活就从这11头奶牛开始,靠勤劳双手发家致富。三是深入开展好家风、好村风教育活动。在参与基层治理中,农村各级关工组织和“五老”紧紧围绕好家风、好村风开展教育活动。广泛开展“五老”为家庭教育做榜样活动,“五老”言传身教,带头搞好家庭建设,培育好家风,宣传好家训,传承好家规,用良好的家风带动村风民风建设。通过道德讲堂、家长学校、评选表彰最美“五老”等形式,引导村民树立诚信友善、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勤劳朴实、积极进取的思想理念,自觉做到遵纪守法、尊老爱幼、勤俭持家、诚实守信、助人为乐,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助力调解村民矛盾,发挥“五老”人脉优势。一是参与乡村重大事项谋划。农村各级关工组织和“五老”主动参与乡村振兴规划、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规划的制定。逊克县奇克镇边疆村3名“五老”提议开发荷花湖为旅游景区,得到镇、村党组织重视支持,使荷花湖成为吸引众多游人的打卡地。二是积极参与村民自治活动。据齐齐哈尔、佳木斯、黑河、绥化四市不完全统计,农村“五老”参加“四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人数达11380人,“五老”成为“四会”的骨干力量,带头执行村规民约,推动村务公开,营造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移风易俗、文明新风的良好氛围。三是参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五老”在村里德高望重,说话有力度,社会基础好,在协调化解矛盾纠纷时,容易被村民理解和接受的优势。一些村设立了“五老”乡贤担任的“五老”调解员,协助村干部,深入到有矛盾纠纷的村民中,做耐心细致调解工作,做到情况早知道,工作早到位,问题早解决。
四、助力宜居环境建设,建设美丽乡村。一是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活动。围绕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总体要求,农村各级关工组织在当地党组织领导下,动员广大“五老”积极参加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整治及绿色生态建设。肇源县头台镇退休干部“五老”王雨维带领家人,投资组建了保洁队,自备装运垃圾车辆。一年四季,带领清洁工忙碌在头台镇大街小巷,为当地百姓创造了干净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二是参与农村道路建设管护。农村各级关工组织和“五老”,把参与道路管护主动担当起来。肇州县耀先村过去雨天道不能走车,严重影响村民通行和农产品外运,村民出不去,客商进不来,阻碍经济发展。村上决定改造道路,“五老”首先响应。在改造中心道路时,需要取直占用个别村民院子,全村涉及20多户,老干部周明主动让出自家院子,在他的带动下,改造道路工程得以顺利完成。“五老”积极参加道路管理,当起义务护路员。三是参与造林绿化。围绕打造绿色生态村庄,加强绿化美化。农村各级关工组织动员广大“五老”积极投身造林绿化活动。拜泉县关工委特邀委员、“五老”岳国良个人投资,为村民建成4.4万平方米住宅,村内修成柏油马路,并建有文化广场,出资10余万元为小区和村庄道路绿化,村民称他为“点燃美好生活火种的人”。2019年被评为全国“十百千万”“五老”关爱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