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地方信息 > 省级关工委动态

“四个融合”助推网上关工工作 “网上关工——黑龙江实践”再展新风采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http://www.zgggw.gov.cn/  2023年08月28日  来源: 黑龙江省关工委
摘要:黑龙江省关工委在不断加强网络阵地建设、积极搭建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广泛探索新的发展模式,通过网上关工工作与各方面工作相融合的方式,不断完善网站功能、提升线上体验、扩大关

黑龙江省关工委在不断加强网络阵地建设、积极搭建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广泛探索新的发展模式,通过网上关工工作与各方面工作相融合的方式,不断完善网站功能、提升线上体验、扩大关工委影响力,为青少年和社会各界提供更多元的服务。

一、网上关工与强化理论武装相融合。黑龙江省关工委在工作中注重强化各级关工组织的理论学习,通过组织线上学习活动、开展网上直播展播专题讲座等方式,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自觉把强化理论武装贯穿到网上关工工作的全过程,夯实关工事业的理论根基,推动关心下一代工作高质量发展。一是组织开展线上理论学习培训。各级关工组织能够充分利用网站网页、公众号、微信群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理论学习,组织理论培训。使广大五老自觉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政治上清醒坚定、思想上高度统一、行动上坚决有力。使广大青少年能够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刻苦学习、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永远听党话、跟党走。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公司关工委以“哈铁哈尔滨客运段”微信公众平台为载体,打造了“警示教育微课堂”“普法小课堂”“理论微课”“党的二十大精神应知应会百题”等多个栏目,定期刊发高质量学习素材,供青工们业余时间浏览。二是组织开展线上理论宣讲直播。近年来,各级关工委总结疫情期间的宣讲经验,组建线上“五老宣讲团”“五老报告团”等,通过线上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等党的理论。哈尔滨市道里区关工委与省奋斗杂志社新媒体编辑室合作,组建了10个“五老携手党刊记者宣讲小组”,由五老和记者联合通过线上方式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三是组织开展线上党建活动。各级关工委以七一党建日为契机,开展了一系列党建创意活动,激发红色记忆,弘扬建党精神,强化老党员老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关工委打造“唱响红色伊玛堪”品牌,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党史、党章等内容写成伊玛堪在群众中传唱。

二、网上关工与发挥五老优势相融合。近年来,黑龙江省各级关工组织重视通过网络新媒体平台发挥五老优势和作用。积极探索和尝试利用网络新媒体开展乡村产业发展,帮助农村青年建立“互联网+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利用网络新媒体发挥五老作用强化社区管理,通过五老进社区网格关爱社区青少年;利用网络新媒体加强五老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五老人才进信息库,存储五老人才优势。逊克县关工委通过帮扶电商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全年开展了六次视频讲座培训,与车陆乡政府联合开展“第二届电商直播年货节”直播,共签1780单,销售额20.14万元。同江市永庆社区关工委开展“五老进网格”活动,通过社区信息化管理系统把五老在社区网格内定位,明确五老职责及服务范围,精准为网格区域内青少年提供服务与帮助。佳木斯市强化五老信息库建设,对五老数据库、人才库实行动态管理。全市现有五老数据库12个,为8020名五老、176名五老人才建立了信息库和人才档案。

三、网上关工与各成员单位工作相融合。各级关工委通过在网站(网页)刊登与成员单位联合发文,与关工委各成员单位及社会组织联合开展线上活动等方式,积极协调借助各方面力量,形成资源共享、齐抓共管的局面,推动了关工委各项工作实现新跨越。一是通过网站网页等新媒体平台刊登转载联合发文文件。年初以来,黑龙江省关工委网站刊发了与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等多部门联合发文文件4期,刊登省青少年主题读书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发文4期。鸡西市关工委与市委宣传部通过线上联合发文2期。二是线上与成员单位合力助推关心下一代工作。大庆市红岗区关工委联合检察院、妇联等部门构建关爱网络,邀请司法、执法人员开展家庭教育公益大讲堂、“红色教育促社矫”、“送法进万家,家教伴成长”等活动,通过线下与线上直播相结合方式,为700多名家长和学生提供法律知识。黑河市各级关工组织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全力抓好“关爱明天,普法先行”活动,组建8个法治报告团,由61名退休政法干警和现职公检法司的领导组成。年初以来,组织网上法治讲堂57期,观看人次达3.2万人。三是云端借助全社会力量参与关爱行动。嫩江市关工委与嫩江阳光公益志愿者协会联合启动了“关爱困境生 温暖促成长”助学公益活动,通过线上动员社会爱心人士“一日捐一元”,资助困境学生,150多名爱心人士和志愿者积极参与活动,2022年累计捐款38816元,对符合资助条件的37名困境中小学生,共计发放救助金29950元。黑河市教育局关工委于今年春季联合相关部门和企业,组织第七届黑河——布拉戈维申斯克“春之声”国际交流节,云直播、云课堂、云展览有中俄双方10个城市万余人在线点赞。

四、网络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融合。目前,黑龙江省各级关工组织开展网上关工工作主要以门户网站、网页、微信公众号为主。省关工委注重引导各级关工委主动探索利用网络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融合开展各项工作和活动。通过调研了解到,全省县区以上关工委通过线上与传统媒体联合开展了很多活动,多地关工委在传统媒体开辟了关心下一代各种栏目,制作了许多宣传片、视频等。黑河市关工委协调《黑河日报》公众号,专门开辟了“关心下一代小记者专栏”宣传关心下一代工作。鸡西市关工委与鸡西新闻网合作,创办网上“关工大讲堂”,开展网上培训,录制视频讲座,在《掌阅鸡西》和《鸡西关工》公众号播出,全市5000余名基层五老收看。

黑龙江省关工委通过抓“四个融合”,使网上关工工作与重点工作融为一体,关工工作得以向更多受众延伸,让更多青少年参与进来,打通关工工作与关爱对象的“最后一公里”,让线上关爱真正渗透到青少年的心中,网上关工工作取得新成效,“网上关工——黑龙江实践”品牌再展新风采。

一是网上宣传持续发力。黑龙江省各级关工组织充分利用现有网络平台做好网上宣传工作,除在本单位的网站(网页)和公众号定期刊发稿件,还积极向中关工委网站、“五老情”公众号、省关工委网站等媒体投稿,网上宣传热情涌动。大兴安岭地区关工委组建了一支由120余名具有“融本领”的宣传员组建的宣传队伍,实现了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年初以来,地区关工委在省以上媒体发稿70余篇,其中:国家级媒体发稿23篇,省级媒体发稿12篇,省关工网站20篇,省《双阳红》刊物4篇,省关工委《关心下一代工作简报》2篇,《大兴安岭日报》5篇,电视台4条,百家号1863篇,视频29条,阅读量1.11亿次。今日头条950篇,视频21条。鸡西市关工委一年来在各级媒体刊发稿件共2778件。其中文稿1322篇,图片1456幅,音视频26个。国家级26篇(幅);省级115篇(幅);市级774篇(幅);县区级1863篇(幅)。

二是网上活动精彩纷呈。黑龙江省各级关工组织充分运用便捷的网络平台,在工作中拓展五老青少年参与面,扩大学习、宣传、活动受众面。把原来只能少数人参加的活动,通过线上直播吸收大多数人参与,把原来只在线下开展的活动,利用互联网进行分享、直播、展播,真正使关工委的各项活动线上线下得到了巧妙的结合。黑河市在开展“青少年党史学习月”中,全市有1.6万名学生线上参加南湖嘉兴纪念馆活动,4.25万人利用关心下一代网络地图小程序网上游览了全国党史、国史教育基地。鸡冠区东风小学关工委组织开展了“红领巾看邮票 讲中国共产党故事”视频活动,有百名“红领巾宣讲员”讲了100个党史故事和50个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受教育青少年10多万人次。齐齐哈尔市关工委在全省率先开展了中小学生暑期网上“讲述英烈故事,争当时代新人”主题教育活动。今年以来,全市关工组织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教育活动达97次,受教育青少年40多万余人次。

三是网上服务更加精准。黑龙江省各级关工组织经过近几年的逐步探索,实践总结,多措并举开展了很多云端关爰、网上服务系列活动,为青少年提供“菜单式”关爱清单,通过线上线下双向服务,实现对青少年关爱服务不断线。佳木斯市郊区关工委协调区教育局、妇联成立了郊区家长网校工作领导小组,开办了家长网校,为学生和家长提供线上服务,全区全年收听网校课程的家长达3万余人。拜泉县关工委先后聘请36名农业技术专家,充分利用抖音、微信群等新媒体平台为5000多名青年农民提供农产品种植、水产(畜牧)养殖、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线上培训服务。五老王希坤5年来先后对16个乡镇青年农民授课50余场,通过线上为青年农民进行技术咨询答疑3800多次。

四是网上办公全面普及。截止到2012年底,黑龙江省13个市地、2个系统,125个县区县关工组织中,有网站 39个,网页205个,有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办公邮箱若干。这些办公平台建设,使全省关工系统之间的文件、简报、通知等相关材料,实现了网上传递,做到了便捷交流、迅速传递、资源共享,营造了无纸化办公的绿色环境,降低了工作成本,提升了工作效率。齐齐哈尔市龙沙区关工委把网上办公与转变会风和文风相融合,充分运用微信公众号、微博、QQ群、微信群、电子邮箱等新媒体平台开展工作,能够线上开的会不在线下组织,能够通过线上发的文不再用纸质材料。勃利县关工委开启了基层网上工作经验交流模式,县关工委组建多个微信群,让基层关工组织通过线上进行工作沟通、交流经验,起到了取长补短、共同促进的作用。

Copyright©1990-2024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http://www.zgggw.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国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内大街225号 邮编:100010    京ICP备18034403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