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三个坚持”擦亮“五老”科技服务品牌
新乡市延津县关工委“五老”科技服务队,始终以助力乡村振兴为己任,以科技服务为抓手,以“双高(小麦、玉米高产攻关,高产擂台赛)计划”项目为突破口,锚定“三个坚持”,广泛开展科技下乡、育人助力活动,有力带动了当地及周边农业农村发展,打造了深受当地青年农民欢迎的“五老”科技服务品牌。
一、坚持发挥优势,打造科技服务队伍
“五老”科技服务队成立于2002年,始终秉承“身不离土地,心不离农民”的宗旨,勇于探索实践,逐渐发展壮大,不断为科技助农做出贡献。发挥优势,汇聚专业力量。新乡市延津县是我国的农业大县,麦子生产更是全国出名,曾有“中国第一麦”的美誉,也因此集聚了大量有实战经验的农业专家,退休后,他们加入“五老”队伍,仍然活跃在田间地头。县关工委敏锐地捕捉到这一信息,召开座谈会,统一思想,大家一拍即合,“五老”科技服务队迅即成立。抓好规范,扩大服务领域。队伍成立后,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科技服务队制定了《“五老”科技服务规范》和有关服务方案,加强对科技服务的统一调配和管理,并建立专家队伍补充机制,及时补充专家力量,不断扩大服务面。目前,队伍中有农业专家李开信、吴新德,畜牧专家宋好兰,林业专家胡志才,他们专业素质强,主要负责解决农村青年致富技术问题;曾在乡镇担任过领导岗位的申法旺、丰法江,主要负责科技下乡活动组织和开展;原延津中学校长苏永树,原县电视台记者编辑张法祥,主要负责宣传相关政策,宣扬先进典型,等等。加强保障,提高服务质量。为应对青年农民文化水平高,钟情“快餐”文化等实际,汇编了科技服务的顺口溜,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书本的知识口语化、把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把难说的名词通俗化,使青年农民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为了能够第一时间到达农民需要的地方,2023年,县委、县政府专门给“五老”科技服务队配备了专车,并从县财政划拨了专门的经费,用于服务保障。
二、坚持搭建平台,助力青年农民素质提升
助力乡村振兴的重点在“三农”,“三农”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尤其是提升青年农民的整体素质,迫在眉睫。“五老”科技服务队在四个方面下功夫,助力培养青年农民人才队伍,效果显著。
(一)实施常态化科技培训。开展科技培训、科技下乡,是“五老”科技服务队每年的“必修课”。2021年建党100周年,“五老”科技服务队在全县开展了迎建党100周年“百场”科技下乡服务活动,当年培训青年农民1万余人。2024年1月,配合新乡市有关部门在延津县培训高素质农民1300余人,原县农业局局长吴新德作报告10余场,受到与会专家和农民好评。
(二)搭建实时化沟通桥梁。为深化培训效果,坚持广开沟通渠道,通过建立专家农业指导微信群、开设专家热线等方式,确保庄稼的每年重要生长节点,群里都会及时给出田间指导方案,随时记录农户管理情况及各处小麦长势、有无病情等,帮助农民解决疑难杂症和技术困扰,贴心及时的服务,大受欢迎和好评。
(三)拓展专业化育人渠道。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有针对性地搞好科技助力。当得知榆林乡东古墙村想发展林果业后,“五老”科技服务队牵头组织村里的青年农民先后到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山东聊城、石婆固镇秦庄等地参观学习先进发展理念和栽培技术,帮助青年农民打开思路、增长见识。王楼镇吴杏庄村民吴士增想发展日光温室,吴新德知道后,积极与县农业农村局沟通联系,帮助吴士增建造了6个高标准现代化温室,并安排20个贫困人员参加培训,人均年增收20000元左右。
(四)探索个性化定点帮扶。坚持以点带面,辐射全局。塔铺街道办事处大柳树村农民李元智,成立“延寿为农服务中心”,涉及农户多,我们就主动与其建立定点帮扶关系,执行主任张克顺为其协调贷款,老专家成员为其常年提供个性化技术服务。目前,李元智托管8个自然村的26000亩土地,亩均年增收300元,解决了广大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朝闻天下》分别对此事进行了报道。
2020年以来,“五老”科技服务队做了大量工作,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原县农业局局长吴新德,退休22年来,每年至少有200天奔走在田间地头,被群众称为“永不退休的农业局局长”。县关工委委员、“五老”科技服务队专家李开信,配合有关部门在塔铺街道办事处通郭村推广延津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2020年创造了亩产855.2公斤的冬小麦全国单产记录,2022年又创造了亩产907.12公斤的单产记录。吴新德、李开信等“五老”科技服务队成员的先进事迹,多次被中央、省、市媒体报道。
三、坚持顺应大势,“五老”科技服务队再上新高度
2022年3月,河南省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以新乡平原示范区为中心,规划建设“中原农谷”,实施“一核三区”发展战略,延津县作为东区,主要是建成粮食产业经济集聚地。这一关乎粮食发展的重大决策,让大家看到了发展契机。在广泛调查、深入讨论、充分论证基础上,“五老”科技服务队向县委、县政府提出“双高计划”项目,实施小麦、玉米高产攻关,目标是小麦亩产900公斤,玉米亩产1100公斤,实现一年亩产双吨粮;并提出组织高产擂台赛,引进国内多抗、广适、高产、优质新品种,采用高产栽培技术“延津模式”,筛选一批表现优异品种扩大推广。这一提议,立即引起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以红头文件形式立项,并由县委书记李泽宙、县长李中耀担任组长、副组长。在项目认证、方案制定,以及全面实施等过程中,“五老”科技服务队深度介入,广泛参与,发挥重要作用。李开信担任该项目专家指导组的组长,负责联系种业公司,免费提供种子,推广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其他成员积极配合相关职能部门,主动向上级汇报工作开展情况,及时与省、市农业专家沟通,始终为“双高计划”项目保驾护航。为让更多青年农民受益,乘“双高计划”项目东风,在项目规划的区域外,科技服务队又指导建立小麦、玉米高产项目21个示范点,辐射带动一批新型农民掌握育种育苗新技术,助力延津“双高计划”项目向更广更多更深范围和领域延伸,惠及更多青年农民,进一步扩大了“五老”科技服务队工作品牌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