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通州区关工委、区图书馆联合举办“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文化讲座,邀请中国文物学会会员、区关工委副主任王立生现场授课。
王立生围绕大运河的古往今来、世界的运河、家乡的运河、通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内容开展讲座,带领100余名青少年、家长及文化爱好者,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感受大运河的波澜壮阔与时代脉动。
讲座中,详实的数据与生动的案例让运河历史触手可及。在“长河溯源 —— 大运河的古往今来”中,王立生讲述大运河的开凿历史,并用 “明代漕船年运量最高达642万石,相当于北京半年粮食消费量”等数据,展现出运河作为 “国家经济动脉” 的重要地位。
在“世界坐标 —— 大运河的独特基因”中,他讲述了这条全长1794公里,世界上唯一贯通五大水系的人工运河“因势利导、借水行舟” 的工程智慧,凸显出大运河作为 “人类文明共同财富” 的独特价值。
在“家乡印记 —— 运河滋养的通州记忆”中,他以通州本土文化地标为例,讲述运河对城市文化的影响,分别介绍了体现运河 “包容并蓄” 精神的燃灯塔和三教庙,素有“大运河第一码头”的张家湾古镇,让运河文化“活”起来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州运河船工号子”。
在“未来图景—— 通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进行时”中,他结合规划纲要,描绘运河保护与发展的“通州方案”,42 公里运河绿道成为市民休闲的生态长廊,“运河文化进校园”等活动让文化传承融入生活。
家长纷纷表示,此次讲座不仅收获了大运河的相关知识,还让现场的青少年对运河文化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对青少年传播和传承运河文化起到重要作用。
大运河的包容、开放,不仅是地理连接,更是文化融合与传承。未来,通州区关工委将继续推动青少年成为运河文化的“讲述者”“守护者”,以书香传承运河记忆,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深入人心,助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让千年运河在城市副中心建设中继续流淌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