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五老”风采> 详情页
爱心名片:包大姐——记丹东市振安区关工委副主任兼秘书长包华组织开展助学育人活动二三事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http://www.zgggw.gov.cn/ 2017年08月29日

来源: 辽宁省丹东市关工委办公室

走进包华的办公室,就会被眼前的那些锦旗、奖状、奖牌、奖杯、绶带等等荣誉所感动。这些荣誉,凝结着她为关心下一代事业付出的心血,彰显着她奉献爱心的崇高精神,见证了社会各界对她的肯定、信任和赞誉。

包华,现年69岁,中共党员,参加工作40年,历任镇计生助理、区计生委副主任、区妇联主席等职,2000年3月退居二线后,谢绝企业的高新聘请,到区关工委任副主任兼秘书长,至今已18个年头了。几十年来,她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了不平凡的业绩,曾荣获全国和省、市、区的多种荣誉称号,被尊称为“丹东爱心名片——包大姐”。

接触到“包大姐”,就会听到她的“口头禅”:“我太忙”、“时间太紧”、“要干的事太多了”。若要问她都忙些什么事?她会如数家珍似地告诉你:我出门三件事,但不是“油盐酱醋茶”,都是助学育人的那些事:

——成立“爱心关爱团”,组建一支主力队伍

包华经常深入到乡镇街道和社区村屯了解情况,调查研究。每当听到看到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心情很不平静,决心借助关工委这个平台,凝聚社会爱心力量,“为孩子们多做点事”。

2004年9月,在党委、政府关心支持下,她与关工委各位领导密切配合,牵头成立了丹东市振安区“爱心关爱团”,担任团长。为了这个“爱心关爱团”,她“撇家不舍业”, “没把家里事,个人事当回事”。不论工作日还是节假日,她骑着自行车,城里城外,翻山越岭,顶风冒雨,访贤拜士,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辛努力,一个有40名劳动模范、驻街单位领导、企业爱心人士和“五老”志愿者参加的“爱心关爱团”建立起来了,成为开展助学育人活动的一支主力队伍。

在此以前,她就先后助学助困20名学生,还和孙子一起在广西某县资助4名贫困学生。担任团长后,她既是“领队”人,更是“带头人”。她曾与某中学一名特困女学生结成助学对子,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资助读书,关心爱护,直至考取高中;她曾联系动员关爱团成员,一天内筹集到2.4万元爱心捐款,踏冰冒雪送到6户失火遭灾家庭建房修屋,使受冻的孩子有了温暖的家;她曾筹集2万多元捐款,资助一位因患抑郁症跳楼摔伤的特困残疾人,及时做了手术,挽救了生命,女儿免于辍学,全家深为感动,给关爱团送了一面“救命之恩、终生难忘”的锦旗;她曾和关爱团成员一起资助28名单亲特困家庭子女完成中小学学业;为7所中小学建起“爱心书屋”,捐赠图书6800多册。

这些年,包华自己捐资助学已超过15万多元。其实,她只是一名科级退休干部,普通工薪家庭,生活简朴,却日积月累地去资助困难学生,爱心似火,炽热无痕。

有这样一位“领队人”、带头人,高扬着一面“爱心旗帜”,感动了许多人,感召了更多人,各行各业的爱心人士,凝聚在“爱心关爱团”麾下,把帮困与扶志,助学与育人融为一体,尽显爱心风貌,谱写了一曲曲感人的“爱心乐章”。企业退休工人唐涵礼,70岁高龄,主动资助一名特困残障学生4年,经常把孩子领回家,关爱呵护。每年春季他都要上山采集一批迎春花,到集市售卖,作为助学资金的补充,“卖花助学”的故事传为佳话,被孩子们尊称为“迎春花爷爷”。

为了调动积极性,增强凝聚力,包华用“诚心换爱心”。她把关爱团成员各人各家的大事小情写在本上,记在心里,对有婚娶生子、子女升学、盖房修屋、庆诞祝寿等喜事的,他就送去祝福贺卡和贺礼;对患病住院、逸天故去、意外祸难的,她及时登门看望,送上慰问金。她亲力亲为,建立了“爱心活动档案”、“助学金使用管理档案”和网上“爱心论坛”。她与各位成员如同兄弟姊妹、亲戚朋友,有来有往,亲密无间,赢得了信任

她凭着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和爱心,推动“爱心关爱团”活动坚持了18年,发展壮大了18年。截止目前,成员已发展到131人,累计开展献爱心活动1000多次,提供志愿服务1万多人次,资助特困、单亲、留守、残障智障学生和农民工子女1350名,捐款300多万元,捐物价值100多万元,多次受到各级的表彰奖励。

——建立爱心助学基地,着力助残助学

从2004年9月开始,包华逐渐把献爱心活动的重点放在了助残助学上,在丹东市特殊教育学校建立了“扶残助学基地”,开展“一对一”或“一对几”、实名制、签约式助学活动。每年春秋两个开学季,都在学校集中开展助学活动;每位成员与签约学生,因人而宜开展活动。

包华带头签约助学,坚持13年资助一名盲生直到2013年6月考上长春大学,并将连续资助他完成五年制大学学业。目前她又在资助另一名学生,已坚持了4年。

宣传动员辖区企业成功人士参加助学育人活动,是包华“最上心的事”。她经常到一些经济效益比较好的企业走访,与企业成功人士交朋友,介绍困难残障学生的情况,鼓励他们献爱心,做贡献,先后有25名企业老板和员工捐资助学。有的已连续助学14年;有的还动员在外地当记者的女儿到该校资助4名学生;有的还带领全家人一起助学17人,等等。感人故事枚不胜举。

包华热心组织开展亲情互动活动。2009年9月5日,她带领28名关爱团成员购买肉馅和面粉,与师生们一起包饺子,祝贺新学期开学。2013年8月17日,是“基地”成立10周年校庆日,她组织68名关爱团成员来到学校,受到热烈欢迎,校园内锣鼓喧天,彩旗飘扬。来自各地的家长,早早就来到学校等着“认亲”,当见到自己孩子的资助者时,感动万分,热泪相拥,合影留念,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她还在学校倡导开展了“感恩日”活动,每当春节、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等节假日,学生们都以自己的特殊方式给爱心人士打祝福电话,寄去祝福卡,送上一句句亲情问候,使助学活动情依依,爱浓浓 。

13年来,包华带领91关爱团成员在“基地”集中开展助学活动26次,累计资助困难残障学生147名,奉献助学金50余万元,资助校服、运动鞋等学习生活用品价值10万多元。2012年,“爱心关爱团”荣获辽宁省实名结对帮扶特困儿童活动组织奖,包华等3人被评为先进个人标兵。

——热心当好“助学红娘”,积极传递爱心

有些社会爱心人士由于受到某些因素的局限,不能直接接触到困难学生,但他们有献爱心的愿望,希望通过“爱心关爱团”奉献爱心。遇到这种情况,包华都乐此不疲,积极牵线搭桥,热心当好“助学红娘”。 

2009年,一位在德国留学的丹东籍女学生,通过她父亲慕名找到包华,想在丹东地区捐资助学。包华积极为他们联系了4名困难学生,现已资助了8年,其中一名学生于2014年考入大学,她们全家得知喜讯,非常欣慰,让女儿从德国买了一双旅游鞋赠送给学生,以表祝贺。

2011年3月,丹东市关工委一位主要领导同志找到包华,想与儿子、儿媳和机关干部一起参加献爱心活动。包华几次到区属学校走访,联系了5名特困学生,建立了“一对一”助学对子,已连续坚持了7年,捐资助学1.4万多元,孩子们深受鼓舞,有力带动了助学活动。

2016年5月,宽甸县一对爱心夫妇找到包华,两次向“爱心关爱团”捐款7000元,包华热心为其联系了2名特困学生,学生和家长深为感动。

为了当好 “红娘”,包华废寝忘食,跑东跑西,不知疲倦,付出了艰辛。2015年8月的一天,她在入户走访的路上,不幸被一辆摩托车撞倒了,回家后小腿严重肿涨,腰部疼痛难忍,去医院检查后建议她住院手术治疗,可是她没有住院,坚持保守治疗,因为当时还有好几家的事需要她去联系安排。那几天她拖着伤腿坚持上班,把伤腿放在另一把椅子上缓解疼痛。每当谈起这些事,她很自豪:当“红娘”多好啊,再忙再累都是喜事,都是高兴的事。

像这样通过包华“牵线搭桥”参加助学活动的爱心人士有120人,资助学生290名,捐资300多万元,捐赠物资价值100多万元。包华常说,社会各界爱心人士资助孩子们的不仅仅是一点点钱物,而奉献的是爱心,彰显的是品德,送去的是希望,收获的是快乐。

“有爱,就会创造幸福。”这是“包大姐”对奉献爱心的诠释。

   “明知夕阳晚,奉献争朝夕”。这是“包大姐”对今后责任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