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五老”风采> 详情页
血色夕阳霞满天——记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关工委秘书长杜良凤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http://www.zgggw.gov.cn/ 2015年01月08日

来源: 牡丹江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在牡丹市关心下一代工作战线上,提起杜良凤这个人,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位16岁应征入伍,在工作岗位上奋斗了大半生的老人,有说不完的故事,退休后又用人生的彩笔绘制出了一幅血色夕阳霞满天的绚丽画卷。

走上牡丹江市关工委秘书长岗位

2000年末,杜良凤同志按照黑龙江省的有关规定,刚迈入54岁门槛的他,提前从政协副主席的岗位上退了下来。当时,有一家高校要聘任他任新闻学客座教授,一家单位请他创办旨在宣传关工委和老干部工作的《夕霞报》。还有几家广告报社愿意高薪聘任他去帮助搞报纸的平面设计。可是,他仅接受了没有任何报酬的《夕霞报》总编辑的工作。办报14年来,他一直把宣传报道关心下一代工作作为己任,每年在《中国火炬》、《黑龙江日报》、《双阳红》、《牡丹江日报》、《夕霞报》等报刊和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网站上发表报道关工委活动、经验、典型人物等稿件百余篇(次)。因此,2005年被黑龙江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授予老有所为老干部荣誉称号;2008年被黑龙江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授予“五好”老干部荣誉称号;同年,被东安区委授予模范共产党员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9年和2014年连续两次被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省关工委授予关心下一代宣传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4年被黑龙江省关工委授予关心下一代工作领导干部标兵荣誉称号。

2011年4月,牡丹江市关工委负责文字综合工作的同志因搬迁至辽宁兴城,市关工委请杜良凤同志接手这项工作,就这样,杜良凤同志走上了市关工委秘书长的岗位。三年多过去了,杜良凤同志就像嫁给了关工委一样,每天6点半就上班,废寝忘食、竭尽全力地做好本质工作,得到省、市关工委领导和关工战线干部群众的信任、支持和赞扬。

干,就要干出一流的业绩

接手关工委秘书长工作,他深感肩上担子的分量。于是,下定决心“不干则罢,干,就要干出一流的业绩!”这句掷地有声的誓言,时时刻刻激励着他,鞭策着他。上任伊始,抓的第一件事,就是筹备庆祝关工委成立20周年暨牡丹江市关工委 “双先”表彰大会。会议的一切文件材料都要他来完成。对于一个到市关工委仅仅一个多月的他,难度可想而知。使他没有想到的是,“难”才刚刚开始。当他要查阅关工委档案资料时,负责档案工作的同志回答却是:“没有!”没有原始资料,材料从何写起?这并没有难倒记者出身的杜良凤。他发挥“记者”的优势 ——“采访”。杜良凤同志主动找在关工委工作过的老领导请教,向现任领导询问,圆满地完成了这次会议的筹备工作,受到领导的高度赞许。著名作家、牡丹江市关工委副主任肖广森同志说:“杜良凤同志写的这些文件、总结报告、领导讲话、典型经验、表彰决定,就连会议主持词,都是我见到的同类材料中最好的。”

牡丹江市关工委分管宣传报道工作的同志对这项工作不太熟悉,杜良凤同志主动把这项工作承担起来。他主动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关心下一代宣传工作的通知》[牡关发201112号]文件,并总结出《做好“五借”文章,搞好关心下一代宣传工作》等多篇做好关心下一代宣传工作的经验,被《中国火炬》、《双阳红》杂志和省关工委网站采用。杜良凤同志凭借当了半辈子记者的经验,主动把牡丹市关工系统的工作、经验、人物,凡是能写成新闻的材料,都动手写成稿件,每年在人民网、新华网、中国关工委和省、市关工委网,以及《中国火炬》、《黑龙江日报》、《双阳红》、《牡丹江日报》、《夕霞报》等报刊、网站上发表稿件近百篇(次)。带动了牡丹江市关工系统一批热爱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同志积极投身到新闻报道工作中来,有力地推动了牡丹江市关工战线的新闻宣传工作。

基层关工委经常请杜良凤同志帮助总结经验、撰写新闻稿件,他总是有求必应。2012年,省关工委举办“一班两会”,要求东安区总结开展“三年基层工作年,加强‘五好’关工委建设”的经验,东安区关工委找到杜良凤同志。当时,他正在写牡丹江市关工委要在“一班两会”上介绍的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关工委的经验。但是,他还是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活。利用三个晚间,把经验写了出来,并被省关工委采用。几年来,杜良凤同志帮助基层关工委撰写的经验、报道多达百余篇。

杜良凤同志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把关工战线的同志都发动起来,才能形成强大的优势。因此,他经常应邀为基层关工委举办写作讲座,几年来,为基层关工委培训人员300多人(次)。他还把自己编写的各类题材(体裁)的《新闻写作讲义》、《各种文体写作手册》、《关心下一代工作知识手册》汇编出版,无偿地发放给基层关工委人员,使他们进一步提高了工作能力和写作水平。

当好领导的参谋助手

秘书长承上启下,既要亲自干,又要当好领导的参谋助手。亲自去干——杜良凤同志把关工委的每项工作都想在前、干在前。年终总结、工作方案、领导讲话、调查研究、辅导报告、通讯报道……他从来不等领导吩咐,都提前写好;参谋助手——市关工委每个阶段、每个时期,该干什么,杜良凤同志总是想在前头,提前谋划。牡丹江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该调整了,成员单位职责该修订了,他就把有关文件起草出来,送给领导参考。2013年12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杜良凤同志凭借当过记者的经验,敏锐地意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必将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必须立即在全市关工系统开展“中国梦”教育,让实现“中国梦”的理想根植于青少年思想中,见诸于行动上。杜良凤同志立即起草了《关于开展“我为实现中国梦做贡献”活动的意见》[牡关发(2013)4号]文件,编写了《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时代最强音,共筑中国梦》等13份宣讲材料(其中3份材料被人民网、新华网、中国关工委和省关工委网,以及《双阳红》、《今日牡丹江》杂志采用。经领导同意,杜良凤同志帮助牡丹江市紫云小学、清福小学设计了开展“中国梦”教育的方案,组织他们在师生中搞好“中国梦”教育。然后把他们的方案、课件、主持词和经验刊登在黑龙江省关工委网站博客秀栏目、牡丹江市关工委网站和《夕霞报》上,在牡丹江市中小学中把“中国梦”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杜良凤同志还把全市关工系统开展“中国梦”教育的经验,写成稿件,被中国关工委网和《中国火炬》、《双阳红》、《夕霞报》等网站、报刊采用。

2013年,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杜良凤同志深知这些《意见》和《通知》的重要性,他立即起草了《在全市各级关工组织广泛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方案》、《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通知》,并编写了28篇辅导材料,推动了牡丹江市关工系统对《意见》和《通知》的学习宣传贯彻。

牡丹江市关工委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与农垦、林业、企业共建活动,开展创建“未成年人零犯罪村屯、社区、学校活动”等大型活动,杜良凤同志不等领导安排,提前起草了《“三地”关心下一代工作共建活动实施方案》、《开展创建“未成年人零犯罪村屯、社区、学校活动”实施方案》,保证各项活动有序、健康地开展,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杜良凤同志在工作实践中了解到,关心下一代工作战线上的同志,急需有一本全面介绍关心下一代工作基本知识、基本经验、基本方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资料供他们学习提高,以便尽快适应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需要。因此,杜良凤同志根据有关资料编写了一本17万字的《关心下一代工作知识手册》,自费出版1000册,送给各级关心支持和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同志,推动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深入发展。

牡丹江市关工系统许多人说杜良凤同志是一本活的《百科全书》。这绝非是一句戏言。不论是牡丹江市的行政区划、经济状况,还是各级关工委的历史沿革、人员结构、典型人物、典型经验等他都了如指掌。所以,他写材料需要任何数据、典型事例等,都能信手拈来。因此,杜良凤同志写出的材料总是文笔流畅,逻辑清晰,典型鲜活,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一致好评。因此,省关工委领导向牡丹江市关工委要什么材料,总会直接与他联系,用他们的话说,找到杜良凤同志,要什么材料、什么数据,杜良凤同志都能及时地交上令人满意的答卷。

洒向人间都是爱

杜良凤同志是个十分节俭的人。他患有肾结石、“三高症”,而且还比较严重。爱人每月的退休金仅有1100元,也患有多种疾病,他俩舍不得花钱做过多的检查,也从不用高价药。但是,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他却能一掷万金。

1993年,杜良凤同志在牡丹江市郊区区委工作时,了解到桦林镇吴家沟村小学生尚太春,父亲病逝,母亲离家出走,辍学在家,养成了游手好闲,打架斗殴的毛病。杜良凤同志主动与小尚结成帮扶对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说服教育,使小尚改掉了坏毛病,重返校园。每学期开学之前,杜良凤同志提前把生活费、学杂费、学习用品送到小尚手里。每逢春节、中秋节等节假日,杜良凤同志都会为小尚提前送去慰问品。小尚过生日,杜良凤同志把小尚接到自己家中,为小尚买上蛋糕,换上一套新衣服,用自己娴熟的厨艺,为小尚做几顿可口的饭菜,使小尚感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小尚上初中时,学习有点跟不上,杜良凤同志每个星期都带着大学毕业的女儿,到五十多里路外的小尚家为他辅导功课,使小尚的学习有了进步。小尚初中毕业没有考上高中,杜良凤同志又把小尚安排到牡丹江第一职业高中就读农学专业,并包下小尚每年2万元的学杂费、生活费、住宿费。小尚毕业后成了一名果树技术员,每年收入10万元左右。20多年来,杜良凤同志为尚太春花费了10万多元。当别人问起这件事时,杜良凤同志总是轻松地回答:“把一个孤儿培养成一名果树技术员,不仅避免了他走上歧途,还使他有了安家立命的本领,才花10万多元,值得!”

牡丹江市绿苑一区女孩王晓雨,父母离异,母亲多病,无力供养王晓雨(因为王晓雨每年的医疗费就达8,000元左右)。杜良凤同志主动揽下这个“瓷器活”。每年除要为她支付7、8千元的医疗费外,还包下了她的学习、生活费用。王晓雨升入初中以后,除了正常的学习费用以外,每年各种补课费用高达万元,杜良凤同志毫不犹豫地按时为她支付,从不影响她的学习。16年来,杜良凤同志为王晓雨看病、学习支付费用15万多元。王晓雨对自己的病一直有着沉重的思想负担。2011年3月,为了使王晓雨放松心情,开阔眼界,杜良凤夫妇带着王晓雨母女到重庆、武汉、桂林、海南、广州、深圳、港澳、杭州、上海、南京等21个省市自治区的30多个城市旅游,又带王晓雨到上海瑞金、华山医院和北京儿童、协和、同仁堂等医院,请全国最著名的内科、儿科、中医科专家为王晓雨全面诊断,花费近3万元。当王晓雨得知自己没有器质性病变后,高兴得手舞足蹈。解除了思想负担的王晓雨,2011年以来,再也没有生过什么病。2012年,王晓雨初中毕业,升入了高中,学习、补课的费用更多了,杜良凤同志一如既往地在经费上保证王晓雨的学习、生活。杜良凤同志还向王晓雨保证,只要她能考上大学,一切费用他全部承担下来,即使考不上大学,杜良凤同志也帮助王晓雨找一所较好的自费大学,全力以赴地供她完成大学学业。

杜良凤同志的爱是无私的,更是无处不在的。2003年冬天,他在一家理发店理发时,遇到祖孙俩找理发店老板要求学习理发技术。三九严寒,这个未成年的小女孩穿着一双露着脚趾头的皮鞋,她奶奶穿着一身破棉衣。杜良凤同志把祖孙俩领到自己家中,详细询问了祖孙俩的情况。原来小女孩叫刘晓华,15岁,林口县刁翎下马蹄村人,父母双亡,与丧失了劳动能力的奶奶一起生活。奶奶无力供养她,想为孩子找个自食其力的活。杜良凤立即为祖孙俩找出几套衣服、几双皮鞋和一些生活用品,又为祖孙俩做了一顿可口的饭菜。当杜良凤同志看到祖孙俩狼吞虎咽地吃着饭菜时,这个在珍宝岛战斗中负了伤都坚强地挺了下来的汉子,却为祖孙俩的遭遇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吃完饭后,杜良凤同志带着祖孙俩再次来到这家理发店,与理发店老板协商,理发店老板同意免费收刘晓华做学徒,并让她在理发店吃住。条件是,刘晓华每天交10元钱的饭钱,负责打扫理发店的卫生和烧热水。杜良凤同志帮刘晓华一次交清了全年3,600元的饭钱,还送给她200元的零花钱。第二、三年,杜良凤同志每年都给刘晓华买一套新衣服、一双新皮鞋,并按时给刘晓华送去8,000元的生活费和零花钱。2006年3月,刘晓华学成就业,在刁翎镇开了一个理发店,每年收入6万元左右。不仅自己的生活有了着落,还让奶奶晚年过上了幸福安逸的生活。

像刘晓华这样的孩子,杜良凤同志帮助了多少,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据杜良凤同志单位的人介绍,他帮助的贫困孩子至少在20个以上。杜良凤同志单位的人还告诉我们,杜良凤同志在南方洪涝灾害和汶川地震、宁安市沙兰镇灾害、支援鸡西市等救援活动中,都会慷慨解囊,支援鸡西、沙兰灾害、汶川地震杜良凤同志都捐出了一个月的工资。这些年来,杜良凤同志无私捐献的款项少说也有7、8万多元以上。

笔耕不辍,硕果累累

争创一流、无私奉献是杜良凤同志的风格,焚膏继晷、笔耕不辍是杜良凤同志退休后的主要爱好。在离开工作岗位的10几年里,他整理旧作70余万字,撰写新作150多万字,出版了《春风浩荡赋神州(综合卷)、(诗词卷)、(散文卷)》、《闪亮的红宝石》、《五彩缤纷人生路》等6部、220多万字的著作。有近百篇作品在国内外大奖赛中荣获一、二、三等奖或特别奖。

杜良凤同志曾经说:“我要走遍全国,写遍全国”。至今,他已走遍祖国的东南西北中,足迹遍及28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500多个大中城市。他壮游祖国天南海北,名山大川,胸有所积,思如泉涌,发而为之。走一地,写一地,记述的景区景点近千个,真是遨游四海胜霞客,诗词万首比李白。他的走,不是走马看花,而是仔细地看,认真地思,回来以后还要查阅资料,反复求证。因此,他写的文章,不仅内容翔实,文笔生动,而且见解深刻,读之,仿佛身临其境,坐享眼福。《春风浩荡赋神州》系列作品既是一本旅游指南,又是一组《爱我中华》的赞歌。

杜良凤同志的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或散文、或诗词、或议论、或抒情,语言清新质朴,亦庄亦谐,趣味盎然。他的作品,集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与一体,读之甚感有味,字里行间,仿佛是在流历他那绚丽多彩的人生画卷,质朴清新的语言,生动精彩的描绘,总会将你带入那深远的意境之中,使你浮想联翩,遐思久远。《三赋中华》字里行间洋溢的是他一片赤诚的爱国激情;《闪亮的红宝石》是他与爱人相濡以沫44年的美好回忆;《五彩缤纷人生路》是他对700多位老人真诚的祝福;《诉衷情·遥寄母亲》、《长篇叙事诗·寄给九泉之下父亲的礼物、散文《遥寄思念》,是他融融亲情的充分流露,读后令人百感交集,潸然泪下。

杜良凤同志的著作在讴歌山河壮丽、人间亲情、改革开放大好形势的同时,还针砭社会时弊,如“领导干部要经常‘扪心自问’——由一副对联所想到的”、“请官员读一读红楼梦‘好了歌’”、“‘人祸’不去,‘天灾’难除”、“头上三尺有神明”等,内容贴近普通百姓,语言描写意境优美,切中时弊,一针见血,入木三分。爱憎分明的正义感,忧国忧民的责任感,立场观点如此鲜明,无不使人产生共鸣。

杜良凤同志热爱祖国的美好河山,更热爱自己从事的崇高事业。他到市关工委4年来,用那支灵动的笔,写出了《七律·赞关工委》、藏头诗《写给关工委老同志》、《五言·赞关工委“五老”》、《七律·赞关工委宣讲员》、《七言·赞义务网吧监督员》、《牡丹江市关工委赋》等。杜良凤同志还为黑龙江省关工委领导、牡丹江市各县(市区)关工委的老同志每人写一首或十几首祝寿诗词,计112首。这些诗词,把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关心下一代伟大工程的重要性、紧迫性表述得准确无误,把战斗在关工战线老同志忠诚敬业、关爱后代、务实创新、无私奉献的“五老”精神描绘得活灵活现,把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抒发得酣畅淋漓,尽情地抒发了他热爱关心下一代工作光荣感、自豪感和决心为这项造福子孙万代的伟大工程贡献余热的高尚情怀。读之,令人拍案叫绝。

正如他所言“为什么写作呢?要走、要看、要调查走访,要苦思冥想,还要伤神费力耗费巨资,这是何苦呢?杜良凤同志的回答是:“做为一名共产党员有一种义务——对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动员广大干部群众紧密地团结在中共中央周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

走遍全国,写遍全国,这是他欢度晚年的目标,琳琅满目,清浊自现,这是他作品的特色。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任劳任怨,敢创一流;好学深思,笔耕不辍,这就是一个老共产党员、战斗在关心下一代工作战线上的杜良凤同志的人格魅力。

杜良凤同志出书并不图利,他把耗资十余万元出版的8部、240余万字的著作,全部无偿地奉献给干部、教师、学生和学校图书室、农村书屋,为他们送去精神食粮。

因此,杜良凤同志退休以后,多次被省市区有关部门授予模范共产党员、老有所为先进个人、“三好”老干部、“五好”老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领导干部标兵等荣誉称号。

傍晚,夕阳西下,牡丹江融入了浓浓的晚霞之中。牡丹江市东安区平安社区也一片寂静,惟有杜良凤同志家那盏灯还亮着。灯光里,杜良凤同志一如既往地奋笔疾书,他用自己一腔热血,浸染着心中缤纷的憧憬……

呵,凝望着那灯光,我仿佛看见,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无数个像杜良凤同志这样的老人,从岗位上退下来之后,仍然辛勤劳作,为关心下一代事业奉献自己的热血与激情。

回首遥望夕阳,忽然,我领悟到:夕阳浸透了血液,所以,夕阳是血色的……

仿佛看见了一张张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我仿佛看见了一颗颗纯洁高尚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