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五老”风采> 详情页
初心不忘献余热 真情奉献助学童 ------记黑龙江省“最美五老”李凤兰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http://www.zgggw.gov.cn/ 2023年12月25日

来源: 黑龙江省关工委 作者:喻佩

在黑龙江省北部有一座美丽的小城——加格达奇,它是鄂伦春语,意为樟子松生长的地方。这个小城是大兴安岭地区的首府,城区有两镇、四个街道,卫东街道是这座小城的中心街道。在这个街道有一位家喻户晓的“名人”,她叫李风兰,是一名资深“五老”,也是一名老党员,她没有什么官称,也没什么职称,只是一名头发花白、慈祥微胖、年近古稀的老太太。她之所以知名度这么高,是因为谁家有忙儿她都帮,哪个孩子有事儿她都管,街道的活动更是第一个报名,街坊邻居称她是“热心大姐”,娃娃们唤她“暖心奶奶”,“五老”姐妹们喊她“爱心队长”!

爱心为本 奉献为民

作为“五老”,李凤兰几十年如一日,活跃在关心关爱的第一线,她发挥自己的特长关心老人,关爱儿童,从未间断地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九十年代初,自营经济方兴未艾,加区的理发店就零星几个,且人少活儿多,基本不接上门理发的活儿。对于手脚利索的人来说,理个发不是什么大事儿,最多是多等些时间罢了,但是对于腿脚不好的老年人和长期卧床的病人来说,理发就是难上加难的事儿了。很多有长期卧床老人理发就犯难了,每每听到邻里说起谁家瘫痪在床的老人找不到人理发,儿女自己用剪刀剪得参差不齐,李凤兰心里都很不是滋味儿。于是,她买了一把“推子”,去理发店观摩学习,又在爱人和儿子的头上练习,终于摸索出了理发技术。自那以后,她包揽了为街道行动不便的老人、贫困人员、五保户理发的活儿,一坚持就是30年。随着李凤兰理发技术的日渐成熟,找她上门理发的人越来越多,有时是左邻右舍,有时是其他街道的失能老人。不论是谁找到她,她都二话不说,背起理发工具抬腿就去。邻居们看到李凤兰家庭生活比较困难,又有理发技术,劝说她要么开理发店,要么少收一点儿费用,李凤兰都回绝了。她说:“我是自愿的,哪有收费的道理!”

三十年来,李凤兰不记得帮助多少人理过发。邻居帮她算了一笔账,如果李凤兰理发每人收一元钱,她早就是“万元户”了。近年来,李凤兰的理发业务又扩展到了社区学校,只要孩子们愿意,李凤兰就能为孩子们理出漂亮的“小平头”。

李凤兰是眼里有活儿的人。一次,看到社区的“放学来吧”的椅子上没有坐垫,李凤兰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怕大冷天孩子们坐着冷板凳会生病,就想为孩子做些椅垫,可是因为自己生活很不宽裕不能买新布料,她就挨家挨户收集旧衣服和包装用海绵,回家后洗净、晾干,拼拼补补做了50多个椅垫放到座椅上。望着孩子们坐着她做的椅垫学习、娱乐,她心里安生多了。还有一次,她发现家门前平台上有一些碎玻璃,有些碎玻璃尖儿直朝上露着,这里是学生和幼儿园小朋友来回的必经之路,早晚还有很多孩子在这里做游戏、滑旱冰,碎玻璃很容易扎伤他(她)们。尽管她的腿部有伤,她还是忍着痛慢慢地蹲在地上把玻璃碎片一块一块的捡起来,把尖朝上的碎玻璃一个一个地从地上拔出来,避免孩子们意外受伤。

李凤兰是心里有数的人。卫东街道是中心区域,网吧较多,为防止未成年人上网吧和网吧老板留宿未成年人,李凤兰带着“红袖标”,起早贪黑检查,常年不辍。为了保证辖区学校的孩子们上学、放学路上的安全,她带领“五老”常年活跃在辖区育才小学路口,无论风里雨里都有她们带着小红帽、红袖标在协助交警维护交通秩序。

修身立德 育己育人

李凤兰非常热心公益事业,是街道的“元老级”志愿者,曾被评为加格达奇区的“十佳道德模范”,她用平凡的行动诠释人性的光华,像一个温暖之灯,引领着周围的人在道德之路上前行……

李凤兰家庭生活并不富裕,她原本是卫东街道的低保户,在她老伴领取到社会养老金的第一个月,就主动到社区要求撤消自己的低保。李凤兰为了填补生活,60多岁了仍在打工。2010年,当她了解到每年资助310元,就可以帮助一名“春蕾女童”的完成学业的时候,她义无反顾,怀揣着打工挣的钱到银行汇出310元钱,资助了东宁县一名叫晶晶的“春蕾女童”。四年来她节衣缩食每年寄出310元钱,从未间断。与此同时,她还连续四年资助卫东辖区的贫困学生小兰,每年捐助的200元虽不算多,但是却是李凤兰家一个月的菜钱。去年李凤兰的孙子相应号召参军后,李凤兰的经济负担稍有缓解,她就联系辖区学校,又资助了一名六年级的学生。

李凤兰最看不得孩子受苦、为难,贫困学生是她的牵挂。李凤兰懂得自己的帮助只能算是杯水车薪,只能够帮助一小部门贫困学生。当她了解到小区还有一些生活比较贫困学生时,她多次帮助找资助单位,帮助申请助学贷款,送衣物、送学习用品等等,使小区内的四名学生获得了社会资助,完成了学业。

李凤兰还是社区学校的特聘思品课教师。她利用社区学校场地办小课桌,给青少年播放各种教育光盘、组织孩子们读书,特别是读《中华魂》《中华美德颂》《中华德育小故事》等书籍,并结合《中国梦》,对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孩子从小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引导孩子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每年寒暑假,她都在取得家长和街道同意后,带领孩子们参观林区资源馆,祭扫烈士陵园,教育孩子们爱党爱国爱家。她还带领社区孩子们在辖区清除非法小广告、拔出社区杂草,培养孩子们乐于奉献精神。

急人之难 幼人之幼

李凤兰是个身兼多职的“五老”,平时不仅关心孩子们的事,作为居民楼单元长,她不但对本单元 18户居民的家庭情况了如指掌,整栋楼甚至整个小区居民的家庭情况她都如数家珍。

居民谁家有事,但凡能够搭把手、出把力,她都义无反顾地帮忙。去年七月份,李凤兰右腿意外受伤,而且伤情严重住了院,出院没多久,邻居老吴两口子找上门来,吞吞吐吐半晌,才说明来意。原来他俩口子要到白桦大田去干活,大概一个多月的时间回不来,13岁的儿子正在读初一,独自在家没人照顾,还没等把话说完,李凤兰就抢着说:“我帮你们照看孩子,你们去种地吧,别误了农时!”老吴俩口走后,李凤兰就把孩子接来,吃住在家里,洗衣做饭、按时按点,不但陪学陪读,还时常教他做家务,讲一些生活常识和人生道理。待老吴两口子回来时,孩子不但学习没有落下,人还长高长胖了,也比以前更懂事了!

九月的一天,李凤兰正在家做午饭,就听见楼道里人声嘈杂,有人高声喊:“快醒醒!孩子!快醒醒!”。她急忙赶到楼道见是五楼老侯家,身有残疾的孩子摔倒在二楼,昏迷不醒。李凤兰忍着自身伤痛帮着老侯把孩子抬上五楼,又匆匆忙忙跑回自己家拿药和冰块,紧急帮助孩子处理伤口。完事后,每天都上楼去看孩子的情况,就这样,在李凤兰楼上楼下跑来跑去几十次后,孩子的伤好起来,感动得老侯俩口一个劲地说:“孩子他李姨真是好人啊!比亲姨都亲啊!”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不如对门”。对门的小强是单亲,母亲为了生活不得不去打工,中午不能回家,李凤兰知道后主动上门把孩子领到自己家,让孩子在自家吃午饭,给孩子洗衣服、做饭长达一年之久。一次孩子生病住院了,为了不耽误家长打工挣钱,她主动承担起了护理任务,直到孩子出院。

在邻居相对陌生,关系相对疏远的居民楼里,李凤兰的所作所为无疑是融洽邻里关系的粘合剂,使她所在的小区真正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社区大家庭”,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李凤兰所居住的楼栋在全地区五好文明家庭评比中,还被评为“文明楼栋”。

藏克家说“一个用心温暖别人的人,他自己的心也必然感到温暖。一个忘我劳动的人,他的形象定能在别人的记忆中鲜活。”这句话正是李凤兰的写照。李凤兰就是这样一个用心温暖别人的人,也是被身边人记住的平凡的小人物。她就如兴安岭初秋路边盛开的野菊花,虽然默默无闻,却能用平淡的生命为季节增添一缕芳香。

作者:喻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