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新形势下特殊群体学生受教育情况的调研报告

来源:陕西省关工委 2019-12-12

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为了贯彻落实《意见》精神,按照市关工委的工作安排,凤县关工委在认真学习领会《意见》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开展了一次调研活动。在广泛听取老校长、老教师和一线教师、学生家长的意见基础上,还组织人员深入全县各个中小学幼儿园,开展座谈、问卷、走访等活动,重点调研了在形势下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情况,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疏理,对进一步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一、调研范围及对象

全县所有中小学幼儿园在校学生,重点是孤儿、单亲、重组、离异家庭学生、留守儿童、残疾学生、建档立卡学生。

二、调研方法

本次调查在广泛听取老校长、老教师和一线教师、学生家长的意见基础上,组织人员深入全县各个中小学幼儿园,开展座谈、问卷、走访,并随机入户调查   位村民,以较客观的方式收集到一定数量真实可靠的原始数据。

三、调研情况分析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特殊群体学生成长面临社会、心理等多方面问题。

1. 特殊群体学生理想信念淡薄,行为习惯较差。

在走访调研中,我们发现:学校里面不守纪律、经常违纪的学生大多是特殊群体学生。他们大多都对未来没有规划,更不要提理想,他们的目标就是早点挣钱,怎么好耍怎么来,对学习不感兴趣,又不愿意受学校的约束,对教师的教导听不进去,他们没有正常的生活习惯,抽烟喝酒、偷窃撒谎、破坏公物,玩物丧志,甚至离家出走、寻衅滋事、打架斗殴,更有甚者走上犯罪道路。

2.特殊群体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学习兴趣不足,学习成绩滞后。

在调研中,特殊群体学生课前不预习、上课不专心听讲、与同学探讨学习情况少、不交作业情况突出,不想学习和对学习不感兴趣的比例较高,甚至有不少学生曾出现不想上学的念头。一方面,这些孩子从小缺少有效监督和应有的学习辅导,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较差,问题积累多了,势必影响学习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当下的教育评价体系与这些孩子自身教育需求、自我素质存在突出矛盾,难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特殊群体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

特殊群体学生的家庭支持弱化,来自父母的陪护教育更是少之又少。大约有 40%的儿童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长辈代为照顾,大约有 60%的儿童是由父亲或母亲一方照顾。即使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另一方要担负起家庭的所有责任和重担,也没有精力和时间来照顾孩子,往往只能起到照顾孩子吃穿的作用,对于孩子的其他需求无法兼顾,多于溺爱,少于严管。所以这些孩子表现出了更多的消极情绪,经常感到烦躁、孤独、闷闷不乐、无缘无故发脾气。在他们中普遍有冷淡敏感、孤僻不合群、不善交往,或冲动易怒等不良心理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问题。

4.青春期问题显著。

进入青春期后,孩子具有叛逆、盲目、易受外界影响、情绪变化大、成绩两极分化普遍、违纪违规频繁等特征,又具有可塑性、主动、追求独立等特点。这段时期是身体的急剧发育和心理半成熟状态的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生理的成人化使孩子需要独立、拒绝父母的管教,心理的半成熟化又使孩子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候需要得到父母的指导。但是,多数特殊群体学生由于家庭原因,与父母离多见少,感情淡薄。而隔代长辈没有家庭教育的知识和理念,也不能够代替父母起到这样的作用,往往采取放任自由的态度,孩子容易形成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5.寄宿特殊群体学生对生活满意度相对较低。

寄宿特殊群体学生日常生活习惯较差,出现爱吃零食不爱吃饭、不按时就寝、迟到、不完成作业、不想上学、对学习不感兴趣、听不懂老师讲课、注意力不集中的比例较高。很多寄宿生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住校,对于学校的住校生活十分反感,觉得生活单调无聊。多数寄宿生学习之余缺乏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或者活动时间不足,与宿舍同学、教师之间情感交流少。周末放假回家也多数是看电视、玩手机、闲逛,不会合理安全自己的课余生活。寄宿学校的软硬件设施有待提高,生活卫生娱乐设施配备与维护仍需加强。宿舍安全、校园防欺凌等问题还需高度重视。

6.新媒体时代的价值观错误。

当前,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在新媒体时代的价值观教育十分重要。特殊群体学生敏感,自尊心强,对亲情渴望,对于别人的认可需求急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特殊群体学生出现了种种不良现象。有的不管家庭条件威逼父母买高档手机,有的沉溺于王者荣耀、吃鸡等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导致无心学习、成绩下降,更有甚者出现不让带手机就不去上、学寻死觅活,有的将时间精力花在直播、刷抖音、快手等短视频上,甚者发出“上学有啥用,不如当网红”的论调。

四、问题成因探究

1.家庭教育严重缺位。调研情况显示,特殊群体学生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孩子在隔代抚养或父母一方的监护时,家长往往只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而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另外,此类学生的家长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一味的打骂教育或者是一味的护短,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有时甚至丧失基本的是非观念,给孩子一个错误的示范。

2.家长教育理念落后。特殊群体学生的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很多人潜意识里认为,孩子学习有成的机率不高,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还有一部分认为我只要把钱给娃了,娃吃好穿好,学习都是学校的事情,与我无关。加之监护人对此类学生学习过问过少或者无辅导能力,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学生实在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与学生思想观念差异较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有些在外出务工父母为提高孩子的生活水平和学习条件,经常给家里寄钱、寄物,导致一些留守学生身着时装,大把花钱,这很不利于学校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的思想品德教育。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回家次数较少,与子女联系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再者放纵溺爱型家长比例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家的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无暇管,舍不得管,然后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3.学校关爱仍需加强。虽然各个学校在特殊群体学生的关爱教育过程中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也取得较大的成绩,但我们必须认识到:特殊群体学生的关爱仍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各个学校在软硬件方面不同程度存在问题,比如:专业心理健康教师奇缺、心理健康专项部室建设需进一步提升、特殊群体学生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建设、部分教师教育教学方法急需改进、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仍显滞后、德育教育的提升等。

4.社会更方紧密配合不够。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关系社会各个方面,需要各方分工合作,紧密配合。

五、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对于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问题,需要社会、政府、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加以解决。

1.整合资源、构建行之有效的关爱体系。特殊群体学生教育问题涉及到公安、教育、卫计、农业农村、社会保障、司法、民政、财政、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许多部门和群体组织,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仅仅靠几个部门或群团组织的单打独斗不能解决问题。因此,建议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重视特殊群体学生教育问题,明确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统筹推动问题的解决。一方面要加强协调配合和资源优化配置,组织动员社会力量投入特殊群体学生教育工作上来,共同参与、重视联动;另一方面,切实把此项工作做细做实,努力达到党政主导、社会治理、学校教育、家庭防范的有效联动和执行效果。

2.加大教育部门和学校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关爱力度。要以青少年牢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引导青少年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增强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爱三节”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努力做一名遵法守法的青少年。特别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产生厌学情绪的学生要因人关爱,严格控辍保学,落实帮扶教育制度。要完善校园安全管理措施,严防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不断提高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的救护处置能力。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加强师德师风修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继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充实心理健康专业教师队伍,发挥功能部室作用,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

3.畅通渠道、搭建特殊群体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沟通桥梁。要教育特殊群体学生的父母意识到父母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不可替代作用,要体会到孩子在情感和心理方面对父母的需求。家长在外出务工的同时要尽可能多地利用微信、电话、书信等形式保持与孩子的密切联系,保持与孩子的情感沟通和交流,全面深入地了解孩子生活学习中的各种情况,努力满足孩子的亲情需求,以减少他们的孤独感。各学校放发挥好功能部室作用,组建家长委员会,开设家长学校,定期开展交通教育方面的培训,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预青成员单位,要发挥自身作用,开展相关的宣传教育活动。

4.进一步发展乡村经济,让更多的家长能留得住、安下心。各镇、各部门要抓住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等契机,积极发展地方经济,使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逐步回乡创业,大力发展庭院经济以及适合农村妇女发展的种、养、加等农业产业,就近、就地、就便的为农村妇女提供创业和就业机会,让特殊群体学生和父母在一起。

5.进一步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关爱网络。建议各级各部门、群团组织要加强对特殊群体学生家庭监护人的家庭教育知识的培训,使监护人掌握家教知识,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学校要加强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关注和呵护,及时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摆脱心理阴影,避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农村特殊群体学生的父母要负起责任,尽可能的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监护人要切实负起保护、监护、管理、关爱的责任,为孩子构筑安全温暖的社会环境。

6.进一步构建预防特殊群体学生违法犯罪的绿色屏障。建议政府部门要为特殊群体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首先,要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优化重组农村教育资源,提升农村办学质量,提供更多更好的受教育条件。其次,公安、工信等部门加强网络规范治理,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严厉整治校园周边的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严格限制未成年人进入,减少留守儿童犯罪的因素和机会。第三,完善司法保护和救助体系。公安、检察、法院、司法机关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要依法严厉打击涉及侵扰学校、学生的案件和教唆、胁迫、引诱特殊群体学生的违法犯罪活动。侧重于教育,着眼于感化,立足于挽救,特别是在案件审理中,要最大限度地体现特殊群体学生违法犯罪的司法保护。第四,学校要加强对青少年网络教育,将网络教育列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教育引导青少年正确上网、文明上网。加快向家长普及网络知识,帮助家长指导孩子正确上网,随时关注孩子上网行为,严格控制孩子上网时间。家、校努力引导孩子把互联网作为获取信息,培养创新能力的工具。

特殊群体学生是一个弱势群体,是需要时间逐渐成长的一个群体,需要各方面的特别保护和对其权益的充分尊重。保护他们健康成才更是任重道远,全社会要协调一致、奋发有为,各尽其责、形成合力,为特殊群体学生教育工作不断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