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层视窗> 详情页
两代火炬手 一门关工情——毕节市黔西县关工委工作纪实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http://www.zgggw.gov.cn/ 2020年06月19日

来源: 毕节市黔西县委组织部

    近年来,黔西县积极探索创新“党建带关建”,不断夯实关工委基层组织建设,扩大关工委组织和关工委工作的覆盖面,薪火传承优势更加突显,关心下一代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19年12月,黔西县关工委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关工委”,作为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关工委组织,这份荣誉来之不易,凝聚了全县关工委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和辛勤汗水。
——题记 

  走进毗邻乌江源百里画廊化屋风景区的黔西县新仁乡东风村,通村公路如玉带一般缠绕着秀美的村庄,青瓦白壁掩映在绿树丛中,田间地头瓜果飘香,极具民族风情的山歌不时从农家小院里飘逸而出,与车辆的鸣笛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支充满古朴韵味与现代气息的交响曲。

微信截图_20200619171055.png

东风村一角

    如诗如画的新农村景象,令人感受到了一种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以及良好的家风家教氛围。在东风村,有这样一对父子俩,从三尺讲台并肩作战到在关心下一代工作第一线携手奋进,谱写了一曲新时代“党建带关建”的赞歌,成就了一段“两代火炬手、一门关工情”的佳话。这对父子就是黔西县新仁乡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覃洪亮和毕节市关工委办公室主任覃文友。

微信截图_20200619171145.png

父子俩在交流讨论

    1978年,刚读到初一的覃洪亮因为家庭原因辍学在家,作为村里少有的“高学历”人才,目睹着寨上的孩子们每天要走五六公里的山路去上学,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到了冬季,年幼的孩子连学校都去不了,很多孩子因此十来岁了才开始启蒙读书。时年18岁的覃洪亮,与另一个小伙伴余庭志一起办起了白果教学点。所谓的教学点,其实就是借用的一间低矮漆黑的小民房,两个树杈支起一块木板当黑板,学生自带板凳当课桌。从此,寨上和邻近的孩子们,有了自己的“学校”,欢天喜地的去上学。在白果教学点,老覃在用泥土填起来的“讲台”上,一站就是18年,送走了一茬又一茬莘莘学子。

  当年办学好艰辛,大风扫地天点灯;

  石搭木板当课桌,自带板凳不均匀;

  每月工资十来块,生产队里补工勤;

  进城买书无车坐,背起竹箩靠步行;

  办学模式二部制,一二三级我一人;

  一天下来脚打颤,坐下只觉头昏沉;

  为了培育下一代,头上白发又几根;

  一路风雨何为报,寨上多了文化人。

  这是老覃自编的题为《一路走来》的打油诗,朴实却又风趣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乡村民办教师的工作场景和艰辛。但为了家乡的孩子能健康成长,覃洪亮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青丝熬成了白头。

  “老覃特别重视教育工作,他所带的班级教学质量很高,考试成绩一直在区里名列前茅。”东风村党支部副书记王道贵一提到覃洪亮就钦佩有加。

微信截图_20200619171201.png

覃洪亮(右二)在走访慰问

    在王道贵的印象里,覃洪亮不但致力于教学工作,还很热心公益事业。“记得95年的时候,我是村委会主任,老覃找我说虽然大家的生活质量好了许多,但条件还是相当艰苦,吃水困难、不通路、不通电,老百姓富不起来。老覃就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和我一起发动群众,带头出资筹集资金5万多元,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在乡党委政府和上级部门的支持下,用了三年的时间修通了进村的砂石路,拉通了照明用电,安通了自来水,东风村也成了全乡第一个用上电的村。”

  1986年,因白果教学点借用的民房存在安全隐患,覃洪亮与余庭志便把各自负责的班级学生带回家,把课堂搬进了自己家里,这也为自己的孩子能够提前接受教育提供了“便利”。1988年,老覃年仅5岁的儿子覃文友在自家的堂屋里拿起了书本,有模有样地坐上板凳,成为了老覃诸多学生中的一个。对父子俩来说,学校是家,家也是学校,一个更能专心地教,一个更能专心地学。从那时候起,覃文友幼小的心灵里就有了一个目标,长大后也要像父亲一样当个传道授业解惑者。

微信截图_20200619171208.png

覃洪亮工作中

微信截图_20200619171216.png

覃洪亮看望少数民族学生

  “那时候在农村,很多家庭条件都很艰苦,孩子没钱交学费,一只老母鸡、一包自家弄的茶叶、十来个鸡蛋……,都可以抵一个学期的书学费。”谈起覃洪亮,村民都竖起大拇指。“对于什么都拿不出来的人家,老覃绝不会因为他们交不了费用而拒绝孩子入学,就先让他们欠着,但欠着欠着就渐渐的没了下文,直至读完小学老覃也没追问。”

  2001年,和父亲当年一样,18岁的覃文友从黔西县师范学校毕业后,成为了新仁乡化竹小学的一名教师。那时候的化竹小学,刚刚办起了初中部,当走进初中二年级教室的那一刻,看着那些熟悉却又陌生的眼光,还有很多个头比自己都还高的学生,小覃心里不禁嘀咕起来,如何与学生相处?怎样才能掌控好课堂?这些成了每个周末与父亲交流的主要课题。

微信截图_20200619171222.png

覃文友(右一)在开展宣讲活动

  小覃开始教书时正逢“两基”攻坚阶段,老覃负责全乡工作情况调度,小覃则负责化竹片区两个村的具体工作。父子两在同一个领域同一条战线相互切磋、相互讨论,除了父子关系、师生关系,他们又多了一个同事关系。

  2005年,深感知识量不足的覃文友,在父亲的鼓励下,走进贵州师范大学深造。从师大毕业后,因工作的需要,覃文友2008年告别了三尺讲台,调到黔西县关工委工作。由于工作出色,2012年又调到市关工委,从工作员到办公室副主任、主任;从县到市,覃文友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一干就是12年。

  受儿子的影响,2014年,覃洪亮开始接触和了解关工委工作,并积极参与全乡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事业。搭班子、组队伍、建制度、搞活动,因各项工作完成得有声有色,2016年覃洪亮开始兼任乡关工委副主任,今年5月份,老覃退休后,专职从事新仁乡关工委工作。

  在参加关工委工作六年多来,老覃十分关心青少年中的弱势群体,多方奔走、四处“化缘”,为贫困学生、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和孤寡老人争取爱心资助,累计为各类弱势群体争取到捐赠款项、物资共计12.39万元。

  2018年,田坝村一年级学生周雨鑫患地中海贫血,老覃向全乡干部职工和师生发起倡议,并带头捐款,筹集到善款1.7万余元,为周雨鑫一家解了燃眉之急。

  今年4月,长井村贫困户付启文病逝,留下残疾的妻子和一双未成年的儿女,小儿子付立鑫才读小学五年级,生活举步维艰。得知情况的老覃主任和小覃主任再次联手发力,多方联系爱心人士捐款捐物,筹集到善款4.1万余元,解决了付启文安葬的费用,也化解了这一家人返贫的风险。

  小覃以老覃品行为榜样,成长为人民教师;老覃受小覃工作的影响,兢兢业业从事关工委工作。覃洪亮和覃文友这对“父子兵”,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在家里,他们是父子,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他们是两名得力的“火炬手”,为推动关工委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关心下一代工作者是共产主义火炬的传递者。

  “让青少年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教书育人和关爱青少年群体的健康成长一样。我与父亲在思想认识上是同心同向的,在实际行动上也是同进同行,也因为如此,我们父子又多了份关工委情结”。谈到曾经的教育事业和现在所从事的关工委工作,覃文友深有感触地说。

  二十年前父带子,二十年后子带父。如今,在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事业上,老覃在尽情地迸发着余热,小覃在竭力地激扬着热情,两代火炬手,一门关工情,这支火炬照亮着越来越多的下一代,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道路上,越燃越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