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信息 > 调查研究> 详情页
让留守儿童有个温馨的“家”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http://www.zgggw.gov.cn/ 2019年12月16日

来源: 广东省梅州市关工委

梅州,地处粤东北,全域均为革命苏区,也是叶剑英元帅的故乡。2018年的春天,在这块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上,一股温馨和谐之风吹遍了梅州大地:市委市府两办发出《关于在全市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爱心之家”活动的通知》,决定在全市开展“爱心之家”活动,要求各镇中心小学都要建立为农村留守儿童服务的“爱心之家”。这场活动,是梅州市关工委经过多年的筹划和努力,配合党的十九大后“乡村振兴战略”而厚积薄发、乘势而为的一个工作品牌。

·缘起·

说起“爱心之家”,梅州市关工委的领导们都有一份深深眷顾的情结。早在2011年,市关工委在连续开展了几年“三百活动”( 百老帮百少,百小尊百老,百业助百校)的基础上,联合市教育局开展了农村留守儿童专题调研,先后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对全市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拉网式”的普查,并重点解剖了8个山区乡镇留守儿童的状况。在普查中发现边远山区到镇中心小学就读的小学生有些中午时在学校外玩耍、打群架,有些还到农作物地里挖番薯、折甘蔗,去山塘水库游泳,有些因家庭贫困、缺乏有效监护而辍学在家,有些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或极端行为,有些甚至遭受意外伤害甚至不法侵害等等。老同志们觉得,农村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一样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关系到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关系到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可能会越来越严重,给社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关工委的老同志都是生于斯长于斯长年工作于斯的退休老干部,自然就都多了一份关爱保护梅州乡亲后代的“护犊”情结,经过老伙伴们的认真商量核计,认为有必要及时向市委市府报告情况、提出建议。

经过反复研判,于是他们形成了一份梅州市留守儿童状况及五点建议和意见的文件,呈报给梅州市委主要领导。

·营谋·

梅州是欠发达地区,留守儿童问题更为突出。据2015年统计,全市有留守儿童13.3万人,占小学初中总人数的29.4 %。其中兴宁、五华、大埔三县(市)有近11万人,占全市留守儿童的八成多。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毕竟是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如何尽关工委之职能,想党政之所想,解留守儿童之所需,为青少年多办事、办好事、办实事?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趟出一条新的路子来?这是梅州市关工委老同志们多年来苦苦思索、潜心探索的一个问题。2016年,他们盼来了国办发13号文件《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盼来了习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国务院的文件和习总书记的指示,就像大海航行中的灯塔,照亮了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前程,更加坚定了梅州关工委要为农村留守儿童做件好事、实事的信心。市关工委班子经过反复研讨论证,提出了以镇中心小学为平台,创建一批以服务留守儿童、困难家庭子女、残疾儿童为主体的“爱心之家”,以点带面,典型示范,推动全面的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认准了方向,他们就扑下身子撸起袖子加油干!

·试点·

在镇中心小学建立以服务留守儿童为主的“爱心之家”,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更没有照搬照套的模式,但关工委的老同志们毫不畏惧勇于探索,凭着多年的工作经验,谋划布局,奔走呼吁,不遗余力,试点先行,逐渐铺开,终于打开了工作局面。

由此,他们做了三件事:

一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认真办好试点。经过摸底排查选定梅县区城东镇中心小学为开办“爱心之家”的试点。该镇关工委曾获国家和省关工委授予“五好基层关工委先进集体”称号,党政领导比较重视留守儿童问题,组织镇村干部、“五老”、党员、企业家,以“一对一”的形式挂钩帮扶镇中心小学65名留守儿童,办“家”基础较好。关工委与镇党委政府、学校协同作战,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补充完善了场地、设备、制度等,梅州首家“爱心之家”于2016年的“6.1”节前夕在梅县区城东镇中心小学内挂牌成立。

二是在试点取得经验后,认真设计建立“爱心之家”实施方案和办“家”标准。他们明确提出了“八有标准”和“八项工作”。“八有标准”即:有牌子、有室内场地及设施、有关爱团队、有留守儿童信息台账、有各项制度、有活动计划、有活动特色、有总结交流。主要开展“八项工作”:亲情关怀、心理疏导、学业辅导、扶困助学、品德培育、法制教育、安全防护、第二课堂等。

三是解决建“家”经费问题。他们凭着老朋友老关系,积极主动与广东省雁洋公益基金会联络沟通,得到了老领导广东省原副省长、广东省雁洋公益基金会理事长谢强华同志的关心支持,两次拨出“爱心之家”专款共60万元,奠定了创建“爱心之家”的基础。按照实施方案连续两批办起了16间“爱心之家”,每个县(市、区)都有至少1间。

·燎原·

试点成功了,“爱心之家”办起十多间了,工作初见成效了,也得到了市委市府领导的表扬。但梅州市关工委的老同志们觉得,仅仅如此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尽量多的农村留守儿童都能得到关爱和保护,必须乘势而为扩大战果,让“爱心之家”普及农村,星火燎原,遍地开花。于是他们分头行动,找党委、找政府、找组织部门、找有关单位,汇报、请示、协调、游说,期盼着“爱心之家”这股温馨和谐之风吹遍梅州大地。在他们不遗余力的奔走呼吁下,市关工委关于在全市镇中心小学建立“爱心之家”的建议终于得到了市委领导的重视和采纳,市委书记在四个月内就有三次亲笔批示,一次比一次具体,一次比一次重视,活动所需的经费也亲自批转有关领导和部门。一场旨在关爱保护留守儿童的“爱心之家”活动终于在梅州大地上开展了起来。在市委市府两办发出《通知》之后,各级党委、政府及各部门、各社会团体联动协调,有钱出钱,有人出人,有力出力,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影响斐然。至今年9月底止,全市131个镇,已建立“爱心之家”66间(含梅州城区),占活动计划的50.4%。

·硕果·

“爱心之家”建起来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的局面有了一次质的飞跃,越来越显现出它的特色和生命力。对象上,由少数关心转向整体关怀;目标上,由单项帮扶转向全方位帮扶;时间上,由节点式转向常态式;机制上,由随意化转向制度化、规范化;资源上,由局部化转向社会化,做到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责任上,做到政府主导、家长主责、民政牵头、学校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参与。

“爱心之家”创建时间虽然不长,但效果已初步显现。60多个“家”,家家有活动,家家有特色,家家有成绩,为留守儿童提供贴心的个性化服务,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关爱帮扶工作,使留守儿童“校内有人管,课余有去处”。在“爱心之家”里,不少留守儿童转变很大,与办“家”前判若两人,有些还被评为梅州市“美德好少年”。可以说,“爱心之家”正在日益显现其良好的社会成效。

成效之一:弥补了缺失的亲情。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他们最渴望的是时常有父母的关爱。“爱心之家”就可以弥补一部分的父爱母爱。各间“爱心之家”都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或志愿者与留守儿童之间的“结对帮扶”,开通“亲情热线”电话或视频、“亲情书信月月送”、 “爱心爸妈” 或“代理家长”等活动。这些举措虽然不能完全代替父母的爱,但起码可以弥补一部分,让留守儿童感觉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

成效之二:解决了部分实际困难。给留守儿童赠送学习用品、节日赠送礼包,对困难、残疾、患病的留守儿童“多看一眼、多问一句、多帮一把”,有些“爱心之家”还兼办“爱心食堂”、“爱心睡室”,为品学兼优的留守儿童减免补贴午餐费等。减轻了留守儿童家庭的部分经济困难。

成效之三:守牢了道德底线。“爱心之家”设置了心理咨询室,配置老师或校外辅导员,经常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及时纠正不良苗头。在普法、治安、禁毒等教育时,重点关注留守儿童,引导他们学法、守法、用法。从而引导他们守住道德法律的底线,减少或避免青少年的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

成效之四:打造了好学向上的品格。“爱心之家”配置了不少书籍、乐器、手工制作材料等,是留守儿童课余学习、活动的好去处。各个“爱心之家”都有自己特色的活动,使儿童们从小就养成学习知识掌握技艺奋发向上的好品格。

成效之五:培养了团队精神和自信心。留守儿童在“爱心之家”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信任,像兄弟姊妹一样,减少了独处自卑,自理自护的能力得到提高,营造了家园式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儿童们在团队中磨炼成长。

成效之六: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爱心之家”建起来之后,它的作用和功能是有目共睹的,社会反响甚佳,吸引了一些有社会责任感的商企、乡贤和热心人士的关注,纷纷赞襄“爱心之家”,捐钱捐物支持完善设施设备,开展活动,济困扶贫。“爱心之家”社会反响很好,也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肯定和赞誉。

由梅州关工委策划发起的“爱心之家”活动,是把十九大精神贯穿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的具体行动;是牢记使命,倾注爱心,坚持服务青少年,促进青少年成长成才的有效方法;是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是做响关心下一代工作品牌的重要手段。目前,这场活动仍在梅州大地稳扎稳打、方兴未艾地开展,关工委的老同志们也正在一如既往地思考着、探索着,如何把活动引向普及和深入,如何提高“爱心之家”活动的质量,如何引起党政领导的关注和重视采取措施尽量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等等。梅州关工委的这面“爱心之家”工作品牌必将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在社会各界的参与下越擦越亮,在新时代中发出熠熠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