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信息 > 调查研究> 详情页
当前中小学生所思所想所盼专题调研报告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http://www.zgggw.gov.cn/ 2019年12月11日

来源: 福建省关工委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指示,以及省关工委二十四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以“立德树人、教育公平、身心健康”为主要内容,在10~17岁,即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二年级学生中,开展一次关于当前中小学生所思所想所盼的专题调研,以期对当前中小学生的思想状况、需求、期盼作出客观判断,进而找准中小学生教育工作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既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又为提升关心下一代工作,促进未成年人成长成才提供资讯服务。

5月以来,采取省、市、县关工委三级联动,点面结合,问卷、座谈、走访并用的方法开展调研。全省共发放调查问卷44557份,回收44384份,回收率99.61%,有效问卷44370份。省、市关工委调研组召开由基层关工委、“五老”、教育局、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代表参加的不同类型座谈会300多场,直面问题、剖析原因、探讨对策,把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省关工委调研组分赴各地召开座谈会,并通过对各地报送的调查问卷统计和调研报告,进行综合归纳、分析研究,形成对当前中小学生所思所想所盼和教育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现分述如下:

一、主流、担忧与期盼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触摸到当前中小学生跳动的脉搏,对他们主流的欣慰、支流的担忧和期盼的关注。

欣慰主流——思想活跃、积极向上、阳光健康

1.具有对积极向上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知。调查显示,大部分中小学生认为自己生逢新时代,国运昌盛、民族振兴,有志者不愁没有用武之地。对读书目的,有62.35%的学生选择“为了学知识、明是非,做个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认为考试诚信,事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35.34%的学生认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去蒙和抄”,有41.78%的学生认为,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我会去“蒙”,但不会去抄。

2.具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问卷调查表明,中小学生喜欢过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近62.29%。访谈中,学生们认为传统节日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理想智慧的向往,对传统美德的坚守,把它列入法定节假日非常正确。都表示要在欢度节日中享受传统文明进步的喜悦。

3.具有对英烈先贤伟大精神的崇拜。中华民族英雄辈出,对先烈先驱先贤人物的态度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政治自信和文化自信。问卷显示关注英烈和历史人物的达41.71%,尤其是学生干部和思想进步的学生,对红色文化特别尊崇。

4.具有接受新生事物快的创新意识。调查表明,当代中小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进取好学、具有创造活力。他们强调突出个性、展现与众不同,追求出新出彩。如对互联网,接受最快的是青少年学生。他们认为网络对于开阔视野、加强交流、促成个性、利于学业等众多好处。问卷“如果允许你使用网络和手机,用来做什么?”有66.54%学生认为可以上网学有用的知识,或者联系同学讨论学习难题。

5.具有心地善良、阳光健康的良好心态。“如果你是马良有一支神笔,你最想做什么?”有50.3%的受访者选择帮助有需要帮助的人,体现了新时代中小学生具有爱心和同情心。“你对部分同学上学或放学用豪车接送的现象感受是什么?”72.49%的受访者心态平和。爱攀比讲享受的毕竟是极少数,仅占6.83%。

中小学生积极、向上、阳光、健康的主流令人欣慰,这是多年努力工作的成果,必须充分肯定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与此同时,在对相关调查数据进行比较时也发现,当代中小学生思想更趋于复杂和多元。有些状况和问题尽管问卷调查结果比例不大,但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和担忧。

担忧支流——深层、远虑、近忧

1.功利思想。如在学习目的上更看重对自身功利的期待,有27%学生认为读书是为了有份体面的工作,过上好日子。还有一部分学生满足于物质需要,不关心国家大事;有些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感到迷茫。

2.追逐明星。中小学生中存在盲目崇拜明星的现象。调查问卷显示,有的县中小学生关注明星占41.2%,超过关注英烈16%、历史人物19.8%的总和。不少中小学生自幼就知道歌星影星,心中早有自己崇拜的偶像,但对英烈却知之不多,表明中小学生存在某种程度“崇拜危机”的现实问题。

3.崇尚洋节。对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生日派对等节日不少青少年喜爱,认为是一种时尚,比传统节日好玩。问卷显示有26.6%的青少年喜欢过洋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影响力不够。

4.紧张焦虑。父母的过高期望值、种类繁多的考试、超负荷的课外作业、沉重的学习压力,使学生陷入紧张焦虑。调查问卷 “考试时,你的感受怎样?”回答“有点紧张”的占51.5%,“很紧张很焦虑”的占6.09%,“过度紧张以致于平时会做的题做错了”的占8.74%。

5.心理封闭。当代中小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弱。遇事缺乏或不寻求疏解的办法和渠道,这就容易导致心理疾病,引发极端事件,危及人身安全。在问卷“你心中的秘密最想告诉谁?”学生选择“谁也不说”占37.5%,而选择告诉老师和父母或亲人的占26.97%,尤其是告诉老师的更少,占5.04%。

关注期盼——正当、合理、现实

1.期盼尽快成长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问卷显示74.38%的学生最在乎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兴趣特长的培养,期望通过学习新知识增长新本领,尽快培养自己成为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2.期盼享有真正的教育公平。受访者认为,享有真正教育公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教育权利的公平。问卷从学生对身边同学辍学原因的认识看教育权利不公平的问题,有22.4%认为是由于成绩落后、经济困难造成辍学,表明受教育权利得不到保障。二是受教育过程中得到学校、教师公平对待。有78.35%的学生认为“按成绩好坏区别对待”,容易引发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得不到学校、教师的公平对待;希望学校和教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和合理意愿要给予尊重。有的学生提到教师进行有偿家教破坏了教育公平。

3.期盼有关方面采取措施为学生减负。问卷调查也印证了这一期盼的急迫性。当前,有38.96%的中小学生遇到最大的烦恼是“学习竞争激烈”,有41.28%的学生承受着“父母的期望值过高”的困扰。在访谈中,学生反映这作业、那作业,有做不完的作业;这辅导、那辅导,有上不完的辅导班;这考试、那考试,频繁考试使人产生厌学心理,期望学校、老师和有关部门采取措施为学生减负。

4.期盼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认可与尊重。加强学生与教师、家长的沟通交流,建立健康和谐的关系,是学生们的急切呼唤。问卷“哪种教育方法方式最能接受?”有29.69%的学生选择人格尊重,46 %选择平等交流,这两项之和达到75.69%。表明当代学生与老师家长之间关系不够融洽。

5.期盼更多参加有组织的实践活动。对于“是否参加少先队、社团活动或体育比赛”,选择“喜欢”占比高,为62.49%,访谈中小学生期盼学校能多组织文化体育、兴趣特长小组,包括琴棋书画、征文演讲比赛、模拟法庭等活动。这有利于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发展。

二、问题及原因

从调查问卷特别是有关当前中小学生的主流、支流和期盼的数据中所折射出教育工作存在的困难与问题,结合座谈、走访所掌握的情况和问题,进行梳理和整理,并就以下5个方面的突出问题进行原因分析。

(一)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难度较大

国家教育部提出: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力为核心,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形成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调查表明,近几年,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对实施“素质教育”是重视的,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如义务教育免试、划片入学、改革课程设置、优化教学过程、加强德育教育、增加社会实践等,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不少学校对素质教育没有很好实施,而应试教育却得到推崇,正如座谈会上一个同志说的“素质教育轰轰烈烈讲,应试教育实实在在抓。”

为什么应试教育贯彻起来得心应手,而素质教育却难以操作,寻根究底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1.传统教育影响人才培养方向。具有1300多年中国科举制度的历史影响着中国现代教育。在办学方向上,谋求培养各级各类“状元”,追求分数、追求升学率。学校被分为重点学校、示范学校、普通学校;校内分重点班、普通班;班上又分好生、差生。这就导致考不上重点学校、分不到好班的学生,从小心理就涂上了一层阴影。

2.教育评价机制左右学校管理。不完善的教育评价机制,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内部管理。不少学校围绕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目标而运转,把高考、统考、会考的成绩和升学率作为检验本校教学质量、教师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学业水平的主要依据;对取得高分的班级、学生和教师张榜公布,刺激为分数而奋斗的氛围。

3.教学方法难以适应素质教育需要。在应试教育主导下,教师热衷于为分数和升学率而奔忙。传授文化知识,采用填鸭式、满堂灌;注重研究考什么、教什么、练什么,搞“题海战术”,频繁测验。座谈中一位教师诉苦说,为了分数和升学率,白天满负荷教学,晚上加班备课、批改作业,双休日没了,节假日少了,身上疾病多了。

4.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家长最大的梦想,盼望孩子考进重点高中。名牌大学,将来谋个好工作、图个好前程。为此,把孩子分数作为头等大事,列入家庭的重要经济支出计划;请家教老师上门,带孩子上各种辅导班,用尽力,操碎心。学生成绩好皆大欢喜,成绩不好骂声不断,甚至拳打脚踢,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5.招生政策、用人导向影响素质教育实施。“唯学历”仍然是当今社会用人制度的取向,在招工用人、人事调动、职称评定、人才引进、干部使用等方面都是以学历作为主要衡量标准,而非以能力、经验和水平来衡量资格,加重了人们对应试教育的社会认同,导致人们对学历和文凭的追逐,使素质教育失去了社会支撑力。

6.舆论宣传仍为应试教育营造氛围。媒体娱乐节目、栏目、广告等时不时报道中小学获得高分、高升学率的典型;私立学校、培训机构通过自媒体、LED宣染荣获考试成绩“状元”的信息;手机、互联网上有关文章也是随时点击可见。

7.图利商人趁势而入。各类机构提供五花八门的练习题、测验卷、考试宝典等辅导材料,利用各种渠道推销,让家长、学生主动买。于是,学生陷入题型怪异的题海之中。

8.政府压力层层传导。过去,福建高考在全国是一面旗帜,近几年排名靠后。深入分析,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这两年由省考变为全国统考,而我们的教纲、教学方法与全国统考不匹配;二是取消了三本,使一本、二本招生人数大增,导致录取分数线下调。表面上看,是福建教学质量下降,客观上给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带来很大压力。于是,抓分数又成了中小学教育的主攻方向。压力层层传导,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从小学低年级抓起。

9.职能部门缺乏整体配套措施。这几年,有关部门在推进素质教育工作上有两个不足:一是缺乏明确的顶层设计整体方案,停留于一般的号召,没有具体目标、路线图和时间表;二是没有建立完善推进素质教育的督查制和问责制。

(二)教育均衡、公平面临新情况

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也是党委政府常抓不懈的重点。近几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措施,使局面有了很大改观,但是,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在师资队伍结构、生源质量和教学设施配置等方面存在不小差距,带来教育不公平的问题:

1.农村教育既有老问题又有新情况。有不少农村学校没有专门图书阅览室,学生很难通过阅读获取新知识;没有专业的电教室、实验室,无法适应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缺少体育器材,影响学生的体育锻炼与体育成绩。农村山区并校之后,村级教学点极度萎缩,出现“一校一生一教师”的现象,平潭反映个别偏僻农村学校出现8个教师、5个学生的奇特现象;由于大量农民进城买房,使城区的生源猛增,出现了“大额班”的问题。如建阳城区大额班(72人)减不下来。

2.师资队伍不均衡。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不愿意去农村山区任教,欠发达地区的优秀老师被沿海城市以优越条件挖走,造成教师队伍结构失衡,也带来了农村山区教育质量下降。如,延平区巨口乡中学缺编缺科严重,学校17个编制,缺编5名教师,其中9年级的8个科缺物理、历史、体育、生物等4个学科的老师。

3.私立与公办学校之间竞争不平等。一方面,优质私立学校赶在统一招生之前,采取各种方式,挑选优质生源;另一方面,以招收迁移学生为主的私立学校,如厦门海沧区的私立学校,在教学硬件建设、师资力量乃至生均公用经费都大大不如同类的公立学校,造成教学质量的不均衡不平等。

4.特殊儿童群体受教育问题不少。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孤儿、残障儿童、差生和失足未成年人等弱势群体在学习机会、条件、环境等方面遇到诸多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和问题。

5.学生受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在课堂上,存在着老师对学优生青睐有加,从课堂提问、座位安排都给予照顾;对差生歧视冷落,有的差生障于面子而中途辍学。在课外组织的兴趣小组活动方面,没有建立公平公正的准入竞争机制,使许多有特长、有兴趣的学生被排除在外。

(三)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令人堪忧

当前,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学生身心健康问题是高度重视的,下发了很多文件,引起了学校、家长和学生的警觉。但是,从总体上看,学生整体健康水平有所下降,亚健康状况普遍存在,特别是近视率攀升、超重与肥胖检出率呈上升趋势,一些孩子出现了胆怯、懦弱、孤单、任性、抑郁等现象,甚至还有个别孩子因学习压力太大而自杀。

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

1.睡眠不足。学生的学业负担不堪重负,教育部关于中小学生睡眠9小时的规定普遍达不到,长期睡眠不足,使学生内分泌、植物神经紊乱,免疫力下降,导致种种疾病的发生。

2.缺少体育活动。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率低,运动量不足。学校没有提供足够的机会和环境,以及体育设施,有的连正常的体育课也被挤占。

3.不健康的饮食。家长给学生提供的食品多是高脂肪、高蛋白、油炸等,学校午餐没有考虑营养搭配,再加上多吃少动的生活方式,造成孩子身宽体胖。

4.沉重的学习负担。受中、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就被家长、学校、社会架上考试的战车,十几年如一日,教育部门强调减负,但是出现越减越多、越减越累的怪现象。校园减负引发了家长对教学质量的担忧,家长担心孩子课堂上吃不饱,只好课后开小灶、上各种辅导课,学生负担没有减轻。沉重学习压力和负担,导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对心理老师的配备不足,诺大的学校只配一名,科任老师只重视教学和分数,对心理学科知识不了解,不关注心理问题的现象比较普遍。

5.家庭问题因素的影响。单亲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期望值太高的家庭、问题家庭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

(四)学校安全责任难以承受

近年来,校园内各种类型的学生伤害事故频出,特别是重大伤害事故一旦发生,社会对学校、教育部门的压力很大,事故解决的难度更大。有的家长亲属不问青红皂白,到学校闹腾,社会观感不好。许多校长坦言,即使学生全面发展放一放,也不能让学生出现安全事故,于是学校实践活动课程被安全“绑架”了。多年来学校很少组织学生外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春游、秋游等野外活动成了孩子们的奢望。据福州市教育关工委对中小学生第二课堂场馆进行考核表明,近一两年来,学生来场馆参观次数明显减少,组织去森林公园游玩的公立小学只有两所,而中学一所也没有。长期封闭式的校园生活,阻断了学生与社会接触的途径,影响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心理素质差、承受挫折能力低,以及那些表现不好,行为怪异的学生,不敢引导、教育、批评,生怕掌握不好“度”,出了问题负不起责任。这种状况长期存在,主要原因是学校和教师存在四怕:怕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怕出事故(官司缠身)、怕收费(违反规定)、怕影响学生成绩。

(五)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刻不容缓

网络手机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中学生搞好学习有所帮助;另一方面,其诱惑力致使学生沉迷其中,难以自拔。调研表明,现在小学五、六年级学生中七成以上有手机,三、四年级学生中也占半数,初中生更是普及,不少班里一人一机。家长给孩子买手机是为了方便联系,从实际效果看,弊大于利,不少孩子沉迷于网上聊天、网络游戏、网恋,甚至浏览色情和暴力信息,侵蚀了他们的心灵和思想。长时间玩手机,也伤害了孩子的眼睛。此外,家长还反映,教师利用微信给家长布置监督孩子做作业和开展各种教育的任务。此举,教师省心了,家长负担增加了,学生也有了更多使用手机的理由。

三、对策建议

(一)综合施策,推动素质教育认真实施

1.提高认识,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出力。大量事实佐证,应试教育造成轻“德”、缺“体”、少“美”、砍“劳”,培养的是少数尖子、精英,是一种不完全的畸形教育;而素质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推行素质教育的“理”是浅显而明白的,但是来自家长、学校和社会的阻力依然重重,家长们要的是高分数、高升学率,一位家长说,不把学生逼紧点、不补课,学习成绩怎么能上得去。为此,当务之急要正本清源,大力宣传“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大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标准和教育结果的截然不同。要使全社会认识到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社会面的系统工程,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事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全党全民牢固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和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政绩观,坚定不移走“素质教育”之路,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2.增强责任,政府要为素质教育掌舵护航。政府作为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责任人,既要从自身做起,又要强化监督管理。一方面,要带头作出示范。如在招考人才特别是公务员时,不要过分强调高学历特别是第一学历,把学历仅作为参考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又如重点学校、示范学校是政府办精英教育的结果,建议优质教育资源使用向平民化回归。另一方面,要改进考评标准。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在考评中淡化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将学校办学秩序、学生的行为习惯、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和效果、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的情况等,作为对学校考评的主要依据。

3.抓好实施,学校要把素质教育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要使学校成为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人才的摇篮,就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就要进行学校整体改革。建议如下:一是完善相关制度。要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以及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如常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和教学工作奖惩制度。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建设。素质教育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要通过培训、进修,从思想政治觉悟、职业道德、业务水平三个方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三是注重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要重视搞好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高远目标意识、竞争意识、社会责任感、坚强意志和良好行为习惯。四是构建“生命化”课堂。素质教育要充分唤醒生命意识,开发生命潜能,让每个学生自由、充分、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五是推进个性发展教育。可开设选修课,如书法、古诗文诵读、象棋、球类等,让孩子们有了更多的自主、个性发展的选择。

4.强力纠偏,坚决制止影响素质教育的不正之风。强力整治社会上各类培训机构乱办班、乱收费,冲击素质教育实施的乱象;严格禁止在职教师开展有偿补课的行为;出台相关规定,改善教育教学生态秩序。

5.充分发挥“五老”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正能量作用。要积极配合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一年一个主题的思想道德法治和习惯养成教育,帮助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听党话跟党走。要协助学校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组织学生学农、学工、学军等活动;要关爱特殊学生群体,通过调查摸底,建档立册,采取结对方法,实行精准帮扶帮教,为他们排忧解难;要加大网吧义务监督,配合有关部门清除学校周边毒害中小学生的书籍和音像制品,办好绿色网吧和图书角,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

(二)多措并举,促进教育工作均衡发展

1.实行倾斜政策。政府在分配教育经费时,要向困难学校倾斜;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对困难地区学校和以招收迁移学生为主的私立学校的扶持力度。

2.统筹教师资源。教育行政部门要统一调配师资,组织区域内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专业教师流动教学,城镇教师到农村山区学校任教,明确规定教师职称评定必须有农村山区从事教育的经历。

3.关爱帮扶弱势学生群体。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使弱势群体能够顺利接受义务教育,实现教育权利与机会平等。比如,支持社会办好外来工子女学校,建立贫困家庭子女助学机构和机制,建立激励制度,鼓励教师对学差生、失范生倍加关心,引导他们走上健康成长之路。

4.取消不公平措施。私立学校招生应列入统一划片的盘子,逐步取消提前考试录取的特殊措施。

(三)落细落小,确保体质身心齐发展

1.按照规定课程教学。各学校要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计划执行,不得随意增减课程及课时,不挤占德、体、美、劳、技、综合社会实践等课程的教学时间。建议增加体育锻炼时间,增强学生体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遏制近视率的攀升。要引导学生学好每门课程,不断提高义务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2.控制课外作业量。做到一、二年级不留作业;三、四年级课外作业不超过45分钟;五、六年级不超过一个小时。禁止任何重复作业和题海战术。

3.严格控制考试次数。建议小学每学期进行一次期末考试;对中考制度进行改革,将初中毕业考与中考“两考合一”,实现一考多用;其他各个课程考试采取随教随考、随考随清,避免扎堆考试,防止多次考试而加重初中生的负担。

4.健全评估与督导制度。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纳入市对县、县对学校的综合督导评估,不定期开展明察暗访,严格问责制度。

5.加强家教工作。要注重家校配合,学校定期开办家教讲座,提升家长科学育儿教子的理念和科学方法,可推广福州市网络家长学校实行线上线下结合开展家教的做法。要面向广大家长,宣传儿童权利和儿童法律法规,避免家长在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思想驱使下,额外加大作业量或报各种兴趣培训班,加重孩子的校外负担。

6.加强学生心理教育。学校要把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摆在应有的位置;对教师要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使每个老师既能教书又善于心理疏导,不断提高心理教育引导的水平;要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设施。引导中小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消除心理困惑,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四)突破瓶颈,落实安全责任强担当

1.建立事故责任第三方评估机制。公正认定学校、学生和相关当事人在学生伤害事故中应负的是全部责任、主要责任、同等责任、次要责任,还是不承担法律责任,为调解纠纷和追究责任打下基础。

2.设立“校园意外险”。我省学校已为每个学生投保了2016—2018年两个年度的校方责任保险主险,从校方公用经费中列支,每生每年5元;附加校方无过失责任险,由省级财政配套补助每生每年3元。这两个险保额在80万左右。在实践中,校园虽然投保了这两个险,但是一旦事故发生,仍然有家长一方聚众大闹学校的情形,原因是家长极力要追究校方责任,以获取更高赔付;校方极力辩解以推卸责任。如果两险并一险,暂称“校园意外险”,保费标准不变(8元),保费资金来源渠道不变,这样可以解决事故无论是谁的责任,都不会引起“校闹”,而破坏教学秩序情况发生的问题。基于人道主义精神、保护弱者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校方即使无过错,给予同等补偿也是应该的;属于校方的责任,该追究政治责任、纪律责任或法律责任,就追究其相应的责任,与赔偿无关。

3.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要运用各种宣传工具,加大宣传力度,避免对当事人的校长和老师进行人身攻击或过激行为,营造和谐、充满正能量氛围。

4.要给予经费支持。要把必要的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经费列入生均经费的预算。既为学生课外活动提供经费支持,也避免老师以“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为借口而不去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5.建立“无过错免责制度”。要还给教师适当的“教育惩戒学生”的权力,为敢于善于管理的老师担当。

(五)疏堵结合,使用网络资源重在引导

面对中小学生使用网络、手机,特别是出现手机成瘾、网络成瘾、游戏成瘾的普遍情况,必须实行疏堵结合的办法。

1.家庭引导监督。家长要与孩子沟通协调,规定使用时间,把握孩子使用情况,引导孩子应用网络学到更多的学问,并鼓励喜欢玩游戏的学生,学习计算机学问,未来争取成为出色的软件设计师,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2.学校加强管理。利用德育课组织讨论,让中小学生从讨论中了解手机利弊,做到自我规范。同时,作出规定,严禁中小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发现违反规定者,由学校实行统一保管。

3.有关部门加强监控。有关单位要建立有害信息过滤服务程序,避免中小学生受其伤害。用健康丰富的内容,占领中小学生网上空间。

4.要完善立法。要促使相关行业,如手机网络运营商、手机网络服务商等制定经营标准,规范其经营行为,尽量避免不良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从而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

此外,学校要设置公用手机,畅通学生与家长联系的渠道;严格控制教师利用网络布置课外作业和各项教育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