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农村孤困儿童服务沂蒙乡村振兴
近年来,山东省临沂市关工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加强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要指示精神,聚焦孤困儿童这一特殊青少年群体,指导成立临沂市手牵手孤困儿童心理辅导志愿服务团,创新开展“一对一”“扶心+扶志+扶智+扶技”精准帮扶,帮助孤困儿童摆脱生活困境,对他们的精神面貌提升、性格养成、志气培育起到了重要作用,叫响了“沂蒙无孤”工作品牌,为推动沂蒙乡村振兴贡献了关工力量。
一、搭建服务平台,凝聚爱心力量。以弘扬和践行沂蒙精神为主线,实施“手牵手圆梦行动”孤困儿童心理辅导志愿服务项目,常态长效帮扶孤困儿童。一是健全组织网络。依托市、县(区)、乡镇(街道)关工委网络,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多级联动的孤困儿童志愿服务组织体系。截至目前,全市12个县(区)、156个乡镇(街道)全部成立分团,形成了市、县(区)、乡镇(街道)全覆盖的三级服务团网络,并逐步向社区、村庄延伸,实现了爱心力量由分散到集中。二是壮大志愿者队伍。制定严格的志愿者招募流程,通过个人申报、资质审核、签署协议、登记造册等程序,优先吸纳具备丰富帮扶经验的“五老”及社会爱心人士加入,担任各级服务团的负责人和骨干,借助他们成熟稳健的工作态度和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引领、带动更多年轻志愿者加入。服务团的担当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爱心人士纷纷报名并动员亲朋好友共同加入,志愿者队伍“滚雪球”般迅速壮大,目前注册志愿者达8000余人。三是完善制度保障。通过听取“五老”意见,经专业律师、会计师等团队审查,先后制定《志愿者信息保密协议书》《服务团章程》《资金和物资管理》等16项制度、48条服务行为准则,规范志愿者帮扶措施,为工作开展提供制度保障,有效保障了孤困儿童和志愿者权益,促进了帮扶工作长期规范运行。
二、深入摸排调研,创新帮扶模式。扎实开展调研论证,掌握真实情况,明确帮扶对象,实行精准对接,确保帮扶落到实处取得效果。一是摸清底数。坚持“不漏掉一个村庄、不漏掉一个孩子”原则,组织志愿者深入全市9494个村庄,累计走访28万多人次,行程1600多万公里,摸排出符合帮扶条件的孤儿、事实孤儿、精神病家庭儿童、服刑人员家庭儿童及特困儿童等5317名,其中95%以上都是农村家庭孩子,建立起详实准确的孤困儿童帮扶信息库。二是找准症状。召开60余场次座谈会,详细了解孤困儿童生活环境、帮扶需求等情况。经过调研论证,清晰认识到,孤困儿童特别是农村孤困儿童,由于受到歧视,缺乏正确引导,普遍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有的孤僻、任性、自卑、自闭,不与外界交流;有的染上一些不良习惯,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实践证明,这些孩子,教育好了是社会的正能量,教育不好则会成为社会的负担。三是探索“四扶”模式。“扶心”即以心灵关爱为切入点,从思想、生活、学业各个方面给予陪伴关怀,真正让孩子们的心“暖起来”;“扶志”即强化思想教育、心理疏导和实践养成,引导孩子们知爱向善、感恩奋进,把积极向上的志气“提起来”;扶智即劝学助学,引导养成乐学好学的良好习惯,帮助顺利完成学业,让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强起来”;“扶技”即开展技能培训,帮助掌握一项或者几项技术技能,把融入社会、自食其力的底气“硬起来”。
三、精准关爱帮扶,助力健康成长。坚持把“正心立德,让孩子健康成长、成人成才”作为帮扶工作目标,把“不让一个孩子犯罪”作为工作底线,把“一帮20年”作为长效机制。一方面,充分利用集体活动这一有效帮扶方式,积极组织开展夏令营、冬令营、参观研学等集体活动4000多场次,开办大型“特训营”8期,持续开展到孩子家吃顿暖心饭系列活动等,强化感情交流和精神陪伴。另一方面,根据孤困儿童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帮扶措施分类集中解决。一是防止“问题”孩子走向犯罪。全市有178名因亲情缺失,不同程度地存在抽烟、喝酒、打架、偷盗等不良行为,濒临犯罪的边缘的孩子,这部分孩子帮扶难度很大。服务团紧盯不放,遴选有时间、有耐心的志愿者,实行“一盯一”陪伴照顾,坚持用爱心、耐心温暖感化他们。对部分年龄偏大、因长期辍学跟不上正常教学班级的孩子,专门成立“明德班”,为他们教授国学、武术等课程,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和做人的道理。六年来,没有一个孩子出问题,没有一个孩子犯罪。二是精心保护孤困女童安全。重点培养女童的自我保护能力,让她们知道如何应对危险和紧急情况。在女童遇到困难或危险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部分孤困女童因监护人年龄偏大,存在安全隐患。选择女性志愿者进行“一对一”陪伴,并把176名孤困女童接到寄宿制学校上学,使她们脱离原有生活环境,确保了她们健康快乐成长。三是帮助失学辍学孩子继续完成学业。遇到辍学、厌学的孩子,志愿者耐心说服动员,帮助孩子重返校园。对因家庭变故造成成绩下滑的孩子,志愿者亲自辅导或找专业老师辅导,帮助孩子提升成绩。目前,已劝导帮助124名辍学孩子重返校园,帮助211名孩子进入技校学习。107名受帮扶孩子考入大学,有的进入了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名校。